余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余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即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由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历史上的姒姓余氏皆起源于豫州。
源于徐姓、涂姓、佘姓、仝姓、于姓。
源于党项羌人,属于汉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今宁夏西部;西夏时期,党项羌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余阙的高祖父是“铣节”一族的首领,以族名为姓名,代代世袭。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秦姓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尼玛哈氏、裕瑚噜氏,均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
源于赤狄、傈僳族、羌族、鲜卑族、古氐族、畲族、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
北方此际战火连绵,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贤院学士余钦。唐末,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会城市萨克拉门托市市长余福庆(两次连任)。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
名人
余妃、余善、余祭、余眛、余昭元、余良、余懃、余深、余端礼、余齐民、余天锡、余靖、余玠、余复、余阙、余有丁、余继登、余煌、余祥、余子俊、余象斗、余应桂、余曰德、余懋学、余怀、余朝贵、余正健、余国柱、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余甸、余洪元、余昭常、余联沅、余秋里(开国中将,国务院副总理,原总政治部主任)、余立金(开国中将,原空军政委)、余成斌(开国少将)、余述生(开国少将)、余光茂(开国少将)、余品轩(开国少将)、余非(开国少将)、余洪远(开国少将)、余潜(开国少将)、余明(开国少将)、余克勤(开国少将)、余积德(开国少将)、余贵(烈士,特等功,二级战斗英雄)、余天云(红军高级指挥官,革命烈士,军长)、余嗣贵(开国少将)、余光文(开国少将)、余致泉(开国少将)、余洪信(少将)、余鲁生(少将)、余文洪(少将)、余用哲(少将)、余起芬(少将)、余高达(少将)、余献义(少将)、余庭(少将)、余公保(少将)、余同杰(少将)、余爱水(少将)、余方方(少将)、余加刚(少将)、余涵非(少将)。
字辈
安徽省金寨大别山余氏字辈:从文秉道嗣述维新成家显焕善庆长守辅仁远绍福华恒厚
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启文永庭振兴家邦世代荣昌长华吉祥
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杨兴村周余冲余家湾应启祖光德正新厚世仁
安徽金寨余姓辈分光大登之道在明德新良善开科第敦本世源
安徽太湖、宿松余字辈:大福聪名道仲彦子万绍广尚志正启文德盛邦朝承家传世泽嗣业允常昭贤良应景运达显庆崇高
安徽省寿县余氏(新安郡 静胜堂)字辈(十一世至五十八世):尚德崇仁本支益茂承先绍祖世绪鸿昌 长传勋典作善永祥家声克振 华国贤良元泽纪兆景明耀光 延厚吉庆浩学同康
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玉兰村字辈(前八辈):圣大光明祖兆吉祥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龙潭坪镇白竹坪村字辈:世大光明吉永正朝庭宫威武长悠远富贵振家风。
四川遂宁横山字派:猷洪汉君鼎水木日正长人文金玉胜龙凤启联芳祖德培忠厚诗道乃大光承先永载福世代庆荣昌
琛下木瓜志仲派:修齐启平治立志效忠良积善天加庆登庸永显扬
琛下木瓜以仲派:仁义礼智信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启述先谟
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远诗书正象贤圣朝资辅翊荣贵永钦傅
琛下虹桥派:得胜回朝日功成可远扬新安存志大善庆自天长
权下让公木公派:世大兴发祥永远启文明才华光上国福禄自天申
碧潭余氏另支字辈:宗祖文明远泽政本家修贤能崇德教经学绍先猷
安徽六合余氏字辈: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江西婺源、湖北英山余氏字辈: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昭盛德家运兆方兴
安徽岳西县余姓字辈:士应宏昌运贤良永锡芳育英崇
四川内江余字辈:量思达先元,学世能常仲,朝廷礼让谦,科里赞坤乾
范姓的起源、始祖、迁徙、名人与字辈
。在当代,范姓家族仍延续其传统,如化工先驱范旭东和新闻界名人范长江,以及现代的范长江和海灯法师等。各地范氏的字辈也反映出家族传承和地域特色,如山东济南的“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学尚”和四川苍溪的“德恩兴帮文”。总之,范姓的起源、名人与字辈传承,展示了其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彭姓的起源、始祖、迁徙、名人与字辈
彭氏家族的字辈繁多,每一段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如“鲁国宏仁忍金华治道新廷洋赛正修佳法克良建”等,展现了家族对道德、智慧和国家兴盛的追求。彭绍辉的离世,虽然带走了他的身影,但他的精神和家族的字辈却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世子孙。彭姓,这个姓氏的故事,是一部民族迁徙、家族繁衍与...
郝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郝姓起源多样,可追溯至炎帝神农氏,属于姜姓复姓郝省(骨)氏简化的结果。商朝时期,郝骨期被封于郝邑,其后代以封地为姓,成为郝氏。此外,郝姓还源自子姓、匈奴族、乌桓、西南夷、党项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汉化改姓而来。郝氏得姓始祖被认为是商朝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通过其子期的封地郝乡传承...
熊姓的起源、迁徙、名人与字辈
熊姓,源自中国古老文化,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楚贵族姓氏,得姓始祖为鬻熊,为祝融氏的后代。熊姓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才辈出。在古代,熊姓主要分布在楚国区域,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随着历史迁徙,熊姓分布逐渐遍及全国。熊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芈姓,由商朝...
苏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苏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概览 苏姓的起源多样,其中最早的一支来源于上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因封地而改姓苏。此外,辽东乌桓、鲜卑族、满族、裕固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苏氏分支。回族苏姓源自“回族十三姓”,元朝后也有契丹族耶律姓改为苏姓的情况。得姓始祖包括苏忿生、苏韰王等,他们...
贺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贺姓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贺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出自姜姓。姜姓齐桓公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庆克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国政界活跃,后因政变逃亡至吴国,改姓贺。西汉末年庆封的后裔为避讳而改姓贺,形成江苏贺氏正宗。贺姓还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
彭姓的起源、始祖、迁徙、名人与字辈
重庆奉节、重庆九龙坡、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彭楼村、广东云浮鹏石等地均有所记载。这些字辈反映了彭姓家族对祖先的纪念和对后人的期许,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彭姓的起源、迁徙、名人与字辈,共同描绘了彭姓家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彭姓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价值。
孔姓的起源、始祖、迁徙与名人
名人 孔姓中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孔藂、孔臧、孔宙、孔融、孔奂、孔颖达、孔述睿、孔道辅、孔昭薰等,分别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字辈 孔姓有多个字辈流传,如“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兴(起)、毓...
吴姓的起源、迁徙、名人与和都是怎么排字辈?
2. 另一个吴姓的源头是出自黄帝的后代。古亶父的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姬昌),太伯为了让位给弟弟姬昌,与仲雍一同离开北方,前往南方的吴越地区建立了吴国。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因此被吴姓后人尊称为开氏始祖。吴姓的分布广泛,自吴国在公元前473年灭亡后,吴...
禹姓的起源、迁徙、名人与字辈
禹姓的起源、迁徙、名人与字辈如下:起源: 禹姓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为继承人,其后裔以祖先谥号为姓,尊大禹为得姓始祖。 禹姓也源自春秋时期楚国附庸国鄅国,后国亡以国为姓,后改姓禹。 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也有禹姓,多为汉化改姓或源自其他姓氏。 羽姓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