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简答题中国文化的别称有哪些
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中国的别称很多,其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是这样几个: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等。与这些别称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还有四海,宇内,海内,天下等。下面就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别称分别解说之。 华夏。也称诸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夏是:“中国之人。”但夏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大”。华是“荣华”的意思。可见华与夏连用其意思非常美好。“华夏”一词通常认为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中还有这样的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孔颖达对此注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这其实还是针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而言的。他强调的是华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礼仪之周备,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九州。九州这一别称的起源同样古老。先秦著作《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尔雅》等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但尽管记载很多,这一别称的传说色彩却最浓。这涉及到了上古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民流离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过程中依照山形水势,把天下分成九州,它们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体现。但他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它们只是当时学者们的一种政治理想而已。但是九州这种理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并接受了它。以致后代文人经常在诗文中提到它。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等等 赤县神州。简称赤县或神州。这一别称最早起于战国。战国有一个人叫邹衍,他创立了一种“大九州”学说。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这一学说具有很浓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并不是纯粹的地理观念。这与当时诸侯纷争,战乱频繁有关。赤县神州的说法与上述九州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发展,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样巨大。所以后人也把赤县神州用来指称中国。比如毛泽东的《浣溪沙》词第一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是此种影响的反映。
中华。相比上面提到的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一词作为中国的别称出现是比较晚的。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中华”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里有一句:“若使游步中华。”另外,《魏书.礼志》也有这样的话:“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这里的“中华”更多地是一种地理概念,仅仅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还没有后来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原各王朝统治区域的不断向外扩展,渐渐地,凡是它们所统辖的地域就都称中华了。而且,“中华”一词虽然晚出,而用它来指称中国却似乎更加普遍。
天下。古人认为的“天下”也多指全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有时也直接指代全国。比如,《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论语.宪问》:“霸诸侯,一匡天下。”但是,“天下”虽也指中国,其范围却似乎比中国更大。因此,它的义项里还有“全世界”的意思。 以上解说的几个中国的别称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实际上,除了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内、宇内等别称外,还有几个词在古代也指中国。比如:函夏,《汉书》引扬雄《河东赋》云:“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协《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即是此意。而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畡(垓)、九牧、九区、九域等词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间接指代中国,也算得上中国的别称。与传说中大禹划分九州相关的一个词“禹域”,后世相沿,也以此称中国。还有一个词:“八州”,也指全中国,如《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然而,这几个中国的别称比较少见,人们用得也不多,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讲也就相对陌生一点了。
中国的别称很多,其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是这样几个: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等。与这些别称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还有四海,宇内,海内,天下等。下面就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别称分别解说之。
华夏。也称诸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夏是:“中国之人。”但夏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大”。华是“荣华”的意思。可见华与夏连用其意思非常美好。“华夏”一词通常认为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中还有这样的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孔颖达对此注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这其实还是针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而言的。他强调的是华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礼仪之周备,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九州。九州这一别称的起源同样古老。先秦着作《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尔雅》等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但尽管记载很多,这一别称的传说色彩却最浓。这涉及到了上古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民流离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过程中依照山形水势,把天下分成九州,它们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体现。但他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它们只是当时学者们的一种政治理想而已。
但是九州这种理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并接受了它。以致后代文人经常在诗文中提到它。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等等 赤县神州。简称赤县或神州。这一别称最早起于战国。战国有一个人叫邹衍,他创立了一种“大九州”学说。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这一学说具有很浓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并不是纯粹的地理观念。这与当时诸侯纷争,战乱频繁有关。赤县神州的说法与上述九州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发展,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样巨大。所以后人也把赤县神州用来指称中国。
中华。相比上面提到的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一词作为中国的别称出现是比较晚的。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中华”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里有一句:“若使游步中华。”另外,《魏书.礼志》也有这样的话:“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这里的“中华”更多地是一种地理概念,仅仅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还没有后来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原各王朝统治区域的不断向外扩展,渐渐地,凡是它们所统辖的地域就都称中华了。而且,“中华”一词虽然晚出,而用它来指称中国却似乎更加普遍。
天下。古人认为的“天下”也多指全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有时也直接指代全国。比如,《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论语.宪问》:“霸诸侯,一匡天下。”但是,“天下”虽也指中国,其范围却似乎比中国更大。因此,它的义项里还有“全世界”的意思。
以上解说的几个中国的别称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实际上,除了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内、宇内等别称外,还有几个词在古代也指中国。比如:函夏,《汉书》引扬雄《河东赋》云:“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协《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即是此意。而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畡(垓)、九牧、九区、九域等词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间接指代中国,也算得上中国的别称。与传说中大禹划分九州相关的一个词“禹域”,后世相沿,也以此称中国。还有一个词:“八州”,也指全中国,如《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然而,这几个中国的别称比较少见,人们用得也不多,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讲也就相对陌生一点了。
希望采纳!谢谢!
仁义礼智信
中国风俗概观百科名片
中秋节、端午节等,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总之,中国风俗概观百科名片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风俗文化的学术著作,通过深入浅出的描述和丰富翔实的资料,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对于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要义作者简介
光明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尽管晚年因批评政策而遭受政治批判,他仍坚持理论研究,发表《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晚年继续呼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以95岁的高龄辞世,他的思想和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内容简介
中国新文化运动,一项重要的历史研究,首次出版于1934年初,它被视为对这场运动的早期且系统性的探讨。尽管初版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在学术界的地位逐渐被忽视。作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客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思想与文化现象。作者细致地研究了五四时期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答案202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答案202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书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者:田季生,贺润坤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8页数:273 页开本:16 开装帧:平装ISBN:978703025329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是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季生...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唐代的士大夫具有怎样的文化特征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阶级或阶层或集团。近年来,与士大夫相关问题的研究有许多,但恰恰对士大夫本身的研究不多见。特别是有关宋以前士大夫的研究,成果更少。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以下简称为《史稿》)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在书中,作者对士大夫有一个...
中国地域文化目录
中国地域文化目录 弁言 总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 第一节 文化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第一节 上古时代的文化 第二节 夏商西周文化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二)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文化的统一 二、独尊儒术 三、...
中国文化要义的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1899年...
中国文化概观 结合教材,谈谈南北两大地理区域中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认...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
中国风俗概观图书目录
中国风俗概观图书目录,深入解析了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涵盖交际、人生、饮食、服饰、建筑与居住、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婚嫁、家庭家族、民间信仰、传统节日、丧葬和游艺竞技等主题,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际礼俗篇中,详细介绍了打招呼、拜访、迎送、见面、谈话、宴请、礼尚往来、电话...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什么
获奖情况:199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结构与内容:全书按学科或知识门类分74卷出版,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和领域,共收77859个条目,总计12568万字。内容全面、系统、概括地介绍了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和基本事实。编辑特色: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