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六即佛”的“即”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5-25
如何理解“六即佛”的“即”字

  什么是“六即佛”
  文/静权法师
  六即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为什么叫做六即?“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历历分明,不可混滥,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即是一切诸佛的佛性,同然一味,所以称“即”。譬如初一夜的月亮,和初二、初三、乃至十五夜的月亮,从明暗盈亏方面观察,便有十五天的不同,若从月亮的本体上观察,原只是一个月亮。同时还要明白“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道理:从凡夫到成佛,佛性虽然一样,而因果事相,不可混滥,分明有六个阶段,这是“即而常六”。譬如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十五天盈亏不同,只是一个月亮,这就如“六而常即”。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是一个月亮,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这就如“即而常六”。
  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来说明六即的道理,是最为恰当的。大师的《六即颂》,这样说: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据理而言,一切众生当下是佛,所以说“动静理全是”。约事而言,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完全和佛性相违,所以说“行藏事尽非”。一切众生,虽具有佛性,而不能自知,因此逐物忘返,长劫轮回。遂令佛性之体,随六尘而流转,不知发真归元,修学佛法。所谓“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所以说:“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学佛的人,往往有两种毛病:一种是只知道“动静理全是”。便大言不惭,自谓即心是佛,直踏毗卢顶上行,当下与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说什么持戒、念佛、修善、作福。还有谓:“呵佛骂祖,是祖师家风;魔来也斩,佛来也斩。”言语虽然相像,争奈“行藏事尽非”,自已到底仍是一个业障凡夫。还有一种人只知道“行藏事尽非”,自认是一个业障凡夫,那里有资格学佛?那里有资格生净土?更那里有资格成佛度生?这便是辜负了自家的佛性,而不知“动静理全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明白这理即佛颂,便可以对治上面所说的两种毛病。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磋陀
  这是颂名字即佛,指闻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学佛人从善知识所,或经论中,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和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无生曲”、“不死歌”,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说:“当体是”。从前不知,现今方知,自恨从前昏昧,不解佛性的道理,造诸恶业,枉受轮回,所以说:“翻恨自磋砣”。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这是颂观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顺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观行,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本来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是念念照真常的佛性。“心心息幻尘”,是心心息灭虚幻的尘缘。遍观一切诸法的本性,非假非真,便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正是修观行时,所用的法门。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末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这是颂相似即佛,指观行有得,相似解发而言。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却相似于断惑证真,所以称“相似即佛”。“四住”便是见、思二惑:见惑一住(见一切住地),思惑三住(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见思烦恼,虽然已经断除,而无明还没有破,所以说:“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无明还在,还没有得到清净的智慧,亲见本有的佛性。譬如眼病尚未全愈,空中仍见狂花,所以只能算相似即佛,比真正断惑证真的不同。这相似即佛的位次,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然而要得到却也极不容易。南岳大师自称证十信位,十信位便是相似即佛的位次。《起信论》说:“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成就信心,就是证十信位,可见证十信位不是容易的事。而智者大师自称证五品位,那是观行即佛的位次;蕅益大师自称名字位,那只是名字即佛的位次而已。这几位大师自示所证的位次,并不一定是谦虚,是在告诫学者,要老实修持,不要生增上慢,未得谓得,疑误自他。《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说六根清净,所得功德,便是相似位中的相貌。举世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没有看见一个人,有这样的六根功德。可见相似即佛的位次,已经不容易证到,何况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呢!所以我们博地凡夫,唯有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弘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才是真正超凡入圣的途径啊!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这是颂分证即佛,指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而言(法身就是佛性)。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到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法身,都属于分证即佛。无明分分而断,法身分分而证,所以称“分证即佛”。功行既深,一旦无明豁破,心得开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然而还没有断尽无明,满证法身。比如虽穷水流,犹未能尽其源头,虽见明月,犹未能十分亲切,所以说:“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经中说:“菩萨虽见佛性,犹未了了,如隔罗[索*殳]。”正是这个意思。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这是颂究竟即佛,指真穷惑尽,智断圆满而言。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这是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就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不能认识,于是逆性而修,招种种苦报,翻本有的佛性,成为虚妄之法。诸佛如来,明见佛性,顺性而修,得常、乐、我、净的胜报(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翻众生虚妄之法,成佛性常住之果。其实众生诸佛,佛性相同,因为一则顺性而修,一则逆性而修,顺性便全妄成真,逆性便全真成妄,所以古德常说:“众生所迷,即是诸佛法身;诸佛所证,即是众生理本。”所以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诸佛成道,但证本有佛性,佛性以外,那里更有一法,为诸佛之所证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六即的道理,也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但也有原则性的不同。藏教六而不即,因为真、俗二谛,不相和会,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能一味融通;通教虽六而常即,而不即是佛,因为虽真、俗二谛,互相融通,而没有谈到佛性;别教虽谈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虽谈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边以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圆教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六即佛的道理,只有圆教方才具足。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六而常即,如湿性之一体。所以说:“前三皆权(方便),唯圆教是实(真实)。”
  就藏教而谈六即,是很勉强的。因为藏教虽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相融通,是六而不即;又不谈本有佛性,是六而非即。现在姑且模仿圆教的教义,就藏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依次叙述。
  ┌
  │一理 即—偏真法性
  │二名字即—初闻经教
  │三观行即—(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
  │四相似即—(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内凡加行位
  │    ┌(一)须陀洹果——见道位┐
  六│五分证即┤(二)斯陀含果┐    ├三果有学位
  ┤    │       ├修道位 ┘
  即│    └(三)阿那含果┘
  │    ┌(一)小乘阿罗汉果┐
  │六究竟即┤(二)中乘辟支佛果├证道位——三乘无学位。
  └    └(三)大乘佛果  ┘

慧岳《天台教学史》第二章(摘录)“即”是指不二义(体一),但在修证的进程上,方便分为六段(用异)的阶位。换言之:其所证在名目上,虽有深浅之分,但其理体,却是不二(即)。因为具六阶段的差别,才能显明凡圣的不同(事异),然其理体是平等(理造),且焦点是置于平等上而分差别,故称为“六即”。但唯知“即”而不悉“六”,是属坚执于理的“生佛一如,迷悟不二”,则容易生起自认为与佛无异的增上慢!若只知“六”而不悉“即”,则易生自卑感!故前者属暗证禅者,不悉教门的位次;后者是局限于文字,昧于本具的理体,竟是空劳,于道无益。是以智者大师,为辅救两者间的获益,了知证果的阶位,特立六即而显明凡圣的始终(六阶段),并理体的初后不二(即)为旨趣。所谓六即是: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A理即佛:是指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性相常住,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迷的众生,虽是具真如佛性之理,因为缺乏解行证的总用,故无法证得。在《摩诃止观》卷一(大正46·10b)说:“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菩提心。”“理即”是指“理即佛”(菩提心),在表面看来,唯针对理而无惑业苦,然其实际,却是: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不离实相,故事用的惑、业、苦三障的显现,即本具理性,当体即佛。B名字即佛:然虽在日常中,不离一切理,却迷于理,现由善友,或依经论而了解一实菩提之理,乃属知识上的言教了解,故云名字。在《摩诃止观》(同上)说:“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于此证明名字是属口耳所闻的学问,如刻字者,唯会刻字而不知其义理似的,故名字即,是属尚未证入实践修观的理体,但却已发菩提心,或云:发菩提心位。C观行即佛:或云:观行五品位。依教法修行,证悟心观,获得理与慧相应,明了其所言、所行的所证位。这在圆教八位是属弟子五品位,若依《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即:“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为五品位。所谓:兼行六度,是指:专修理观为心,以六度为助行。正行六度是:戒清净,乃至利根智慧,问答无碍,得自行、化他,而以专修六度为正行,具足观心,获事理不二,将事六度相,悉能融会于不二,遂能伏五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烦恼(等于别教十信位)。然智者大师的晚年,自说已证“弟子五品位”。上述的理即、名字即,尚未入外凡位,至观行即,才称是外凡位。相似即,始能称为内凡位。D相似即佛:明静止观,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尘沙惑,唯能降伏无明惑,即相似于真证──圆教内凡十信位(别教三贤)。因眼能彻见三千世界的内外,耳能彻闻三千世界的音声等,得获六根的胜用,任运显现,故云“六根清净位”。E分证即佛:或云分真即。断一份无明,证一份法身,即能显自家宝,而呈现真如,且于普门示现,行利他济度的事业。本来,菩萨的阶次,具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生补处)。F究竟即佛:是智断的圆满位。永别无明烦恼,妙证涅盘,显现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净土。上述的六即说之思想,是以《菩萨璎珞本业经》的五十二位说为骨干,并以《华严经》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为依据,将初位上的圣位,随所断的无明,分为四十二品,亦以别教的妙觉为十行中的第二行,特以圆教的极果,远置于第四十二位,这种论法,纯系智者大师的独创。

六即佛,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最后成就道业,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而这六个层次当中,都是佛,故称为六即佛。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颂文: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颂文略解:
一、理即佛,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知万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此位惟论性德,无有修德。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过去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此位乃修德之始,浅则明悟藏性,深则大开圆解。
三、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本觉理性,亦即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三界内见惑为一住,欲界思惑一住,色界思惑一住,无色界思惑一住。界外尘沙、无明合为一住。)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念念观照法身理体,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空有不二之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犹未能断,故称圆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二惑。一、见切住地,乃三界内见惑;二、欲爱住地,乃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乃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思惑。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除,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空中见花,尚看不真切也。此为圆教十信内凡位。圆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由于行人观照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进断尘沙惑。但无明未破,依稀见法身理体,未能见得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位。
五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
此圆教初住位 ,以破一品无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破,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穷源犹未尽”者,谓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破,未能彻法源底也。从初住而至等觉,凡四十一位。各各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在四十二品无明未断尽之前,均属此位所摄。“尚见月朦胧”者,此举喻,谓如一轮皓月,为云所障,见不真切也。
六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是指从理即至相似即五位历程。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即生相无明,则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证入究竟即佛之妙觉位矣。妄皆真。指反妄归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但复本时性”者,谓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荆溪大师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明白六而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令行人尊重己灵,不致自暴自弃;明白即而常六,阶位分明,令行人远离增上慢,不致以凡滥圣也。

从理到行整个过程,天台宗以六即来概括。
约六即显是者。
“显是”的“是”,指行者相应的境界,正确的境界,智慧和理境相一致的境界,所以叫“是”。“是”就是契合相一致。
为初心是后心是。
到底初发心的时候“是”呢 还是后心才是 还是后心的果位证到的时候才“是”呢 那么文中答:如论焦炷。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
如论焦炷,就是这个灯蕊烧焦的,烧焦的过程中,他一点点烧下来,初步的和后面的,其实是离不开的,没有开始就没有以后,没有以后也就没有前面。不能执着于初,也不能执着于后,不是初不是,也不是后才是。初“是”但是不是后“是”,后“是”不是初“是”,“是”的程度不同。意思说开始的“是”呢是理悟,是开解起行,后面的“是”呢是证到起用,起果地上的大用。
若智信具足。
智是智慧,信是信心,有智慧见解这个信,在禅宗讲肯定承当叫信。如果智信具足的话,
闻一念即是
这个闻是无分别的相应的闻,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闻,这个闻就是根门开脱,自性显露,不闻自闻,闻什么样呢 闻一念,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这一念心无生无灭,这一念心本来具足,这一念心本来是佛,本来实相,那么就是了。他当下就是,本来圆满,本来真实。
信故不谤。
信,肯定,承当,这一念回光,这一念当下,就是佛。这个没有区别,就是祖师西来意,当下就肯定承担了,然后绵密保护。他不会再毁谤,再也不会毁谤佛祖,再也不会毁谤别人的悟的智慧,再也不会毁谤经中所讲的道。他不会再毁谤了。
智故不惧。初后皆是。
智故不惧,他开智慧了,什么叫智慧 因为没有分别,因为知道这个一念心本来是佛,因为知道所有的果地的佛都是这一念心圆满成就的,所以他不会恐惧,不会说,我是凡夫,我业重,我以后下地狱怎么办 我以后修不成怎么办 还有魔、外道破坏怎么办 还有身体生病了,境界来了怎么办 他没有,因为智故不惧啊!为什么 他有智慧,知道这个本心不动不摇,本来清净,本来是佛,魔不能扰,境界不能覆盖,身体不能束缚,业力不能左右,都是这一念心本来的关系,本来实相的关系,所以无所惧。
如果具足智信,那么初后皆是,初也是,后也是,都不离这个“是”。什么是“是” 就是实相理谛,就是一念三千,诸法实相就是“是”。
若无信高推圣境非己智分。
假如没有信,没有肯定承当,没有把握这当下一念,那么就会高推圣境。就是认为:成佛不是我的事,我是博地凡夫,这就是高推圣境。不是自己的智慧能够了解的。能够明白的,能够修上来的,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就是往生,上品上生都不可能,最多是下品下生。那么他就是没有信心,真信没有,也没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是佛。
若无智起增上慢。谓己均佛。
假如没有智慧,不能明白本性,不能通达实相,不能安住当下,他就会起增上慢,狂慧,认为自己理懂了,就是佛了。自己没有明白本性,又不能真正悟入实相,那么就会狂妄自大。认为自己讲得通了,讲得对了,就是佛,那么什么行为都是佛,于是他起增上慢。认为自己就均等于佛了。刚刚开始懂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跟佛一样圆满,那么这个就没有智慧。
初后俱非。
开始就错了,第一步就错了,那么后面所修所为全部是颠倒,全部是造业。因为他有这个没有智慧的信心,因为他有这个增上慢在,所以说都是错误的。
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因为这样的缘故,一种人没有信心,高推圣境,一种人起增上慢,所以应该知道有六即的道理。
谓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这六种。第一是理即。理,就是如来藏的理性,每个人都有的佛性。这是理,理是含在里面的。名字,通达了这个理,悟入这个理,悟入了诸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的法理、行理、佛理,所有的理都明白了,就叫名字即。大开圆解,当下明白,知道这一念自性的本来面目,这是名字即。观行即是以这个圆解起观行。相似即,就是相似的证入,相似的超越,超越了轮回的生死,超越了菩萨的有相行,在这个当中得到相似。分真是真正的证入,两边不住无明脱落,法身成就,能够在一百个世界作佛,叫分真即。到后来究竟即,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即圆满成佛。
这样一讲,大家都知道了,知道自己是哪个位置。理即是人人本具,只怕你对这个理,一知半解,还不能算名字即。如果真正的大开圆解,通达一切理,明白一切事,事理圆融,那么名字即就到了。开始起行。
此六即者。始凡终圣。
开始是凡夫,最后是圣人。
始凡故除疑怯。
开始是凡夫,还需要除疑和怯。明白了我们有佛性,明白了这一念本来就是佛,但是还是凡夫的明白呀,还有凡夫的业报、凡夫的习气,还有凡夫的烦恼啊!无明没有破。这一念是,但是你还是凡夫。除疑怯不要怯弱,只要好好保护他,好好用功,你肯定会成就,你不要怀疑。
什么叫开悟 没有疑是开悟。什么叫智慧 没有畏惧,没有怯叫智慧。有智慧的眼睛,智慧的明灯照着你,一直往前走,不需要怯弱。
终圣故除慢大云云。
最后才是圣人啊!后面证到究竟才是真正的圣人。之前不要骄慢自大,名字位都没有,都不够,怎么就说自己是佛了,就说自己成就圆满了等等,其实还差得很远。这里非常微妙,要处理好,不然的话都会颠倒。
(一)指天台圆教所立的六种行位: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证即)、究竟即。此六即又称理即佛、名字即佛,乃至究竟即佛;或理佛、名字佛,乃至究竟佛。故六即又作六即佛,或六是、六绝、六如。
(1)理即佛:谓一切众生皆具足三千三谛之理,而无缺减。
(2)名字即佛:谓了解三千三谛之理,对十方三世之佛法无疑。
(3)观行即佛:谓念念观照三千三谛之理,相续不止。
(4)相似即佛:谓三千三谛之观念相续,使见思二惑尽,而得六根清净。
(5)分真即佛:谓彻底观照三千三谛之理境,无明之惑渐除,法性的理体部份彰显。
(6)究竟即佛:谓无明之惑全尽,法性的理体究竟彰显。
天台宗以此六即判圆教之行位,其理由有二:
(1)为令无信行人离卑下之心。
(2)为令无智者去增上慢心。《摩诃止观》卷一(下)云(大正46·10b):“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因佛果尊高不可企及,以致无信者谓佛境非己智分,而起卑下之心,故为表凡夫与佛无异,而立此六即。又无智者执即佛之一边,谓己均佛而起增上慢,故为除其慢心,而立此六即。
此六即与八位、五十二位等阶位之关系,配列如下:
┌理 即(未闻佛法)
│名字即(已闻佛法)
│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内凡)──十信位─┐ │
│ ┌─十住位 │ │六即┤ ├─十行位 │ ├八位
│分真即(分证)┼─十回向位├五十二位│
│ ├─十地位 │ │
│ └─等觉位 │ │
└究竟即(极证)──妙觉位─┴────┘
此外,日莲宗亦立六即义,《御义口传》《寿量品》指出,凡夫是理即,头顶“南无妙法莲华经”时是名字即,闻奉修行是观行即,伏惑障云相似即,出而化他云分真即,究竟无作三身之佛云究竟即。

即表示就是的意思

六即佛的解析
刚才我们讲的六即,就是说六即当中,每一个过程都是“是” 的,也就是说是正确的,相应的。学人在这六即当中,去体会自己在哪个位置,然后再往上升进,再处处相应。最后,必然能圆满成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7-06-03 如何理解“六即佛”的“即”字 2013-0...

慧能的佛性论和修行观是什么
慧能“即心即佛”的佛性观 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又对中国佛性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这就是在将佛性论与人的主体自觉性结合起来,说明佛性在人身上不仅是寂静的,而且主要还是自觉的,这样成佛的方法论就可以转向内部的自觉性,由自我当下觉悟成佛,而不必仅仅依赖于外在的经文、修炼、行脚、出家等与主体自心相对待的...

心即是佛,此处的‘心’该怎么理解?是真心自性吗?
讲“心即是佛”,是指真如本性,此处的“佛”字是觉悟的意思,佛表觉,即不带一丝毫迷情的真心就是佛心,佛用真心,我们破除迷情觉悟后同样用真心,真心是一切万法的理体,根本源头。

请问各位好友,听佛号时应该听六字佛号还是听四字佛号?
四字佛号和六字佛号,都是佛教中常用的称谓。四字佛号,如“南无阿弥”,六字佛号,则是更为人熟知的“南无阿弥陀佛”。两者在佛教中的意义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对佛的尊敬和祈愿。在实际修行中,选择哪一种佛号,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方便。重要的是,无论选择何种佛号,都应怀着虔诚的心,将佛...

成佛了还会在因缘中流转吗?
天台“六即佛”,一开始是“理即佛”,“理即佛”就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而后还要经过“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到第六个“究竟即佛”,这时候你可以说你成佛了。所以,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得到无生法忍,永远不会再迷了,但如果我们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为什么唐僧念紧箍咒孙悟空头疼,唐僧的咒语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
说起紧箍咒,大家应该都知道它的来历,紧箍咒是观音菩萨赐给唐僧用来约束孙悟空的东西,把金箍戴在孙悟空的头上,那么任孙悟空再怎么努力,都是无法取掉的。并且,一旦孙悟空不听唐僧的话,那么唐僧就可以念紧箍咒来让孙悟空头疼,从而达到让孙悟空知错和听话的作用。金箍对于孙悟空来说,除了是一个...

《西游记》中五指山上的六字真言是什么,读起来有何意义?
那么这个所谓的六字真言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个六字真言就是唐僧在取经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步骤。我们知道唐僧能收孙悟空为徒弟,是因为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的时候,被如来佛所降服,压在了五指山下。孙悟空这个人才其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他当时具有大闹天宫的本领,能够靠一个人的能力单挑天兵天...

“佛”字是怎么来的?象形?会意?形声?什么意思?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

佛的意思是什么?
佛了,网络流行语,表示服了的意思。“佛”指代了服,服气的服。该词和我佛慈悲、佛系生活等等一点关系也没有,该词就是“我服了”一词的谐音的说法。该词最早出自抽象TV吧,最早源自于直播间,而后慢慢作为一个比较大众的网络语开始被人所熟知。其作为网络语的该词,其有比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就...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_百度...
佛,就是觉悟心,就是佛修,就是修行,依教(佛陀的教诲)奉行也。通俗来说,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见解等。此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不要向外弛求,应该反观自心。自心觉悟就是佛。佛与道的究竟区别。佛是究竟脱离六道轮回,道教究竟是上天享福(未脱六道)。天眼是神通之一。法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