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什么意思。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5-22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什么意思

一、句子意思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意思是:海誓山盟犹在耳,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二、句子原文
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的《卫风·氓》,原文如下: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三、注释
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将(qiāng):愿,请。
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
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说:通“脱”,解脱。
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黄:变黄。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室劳:家务劳动。
靡:无。
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
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
四、通假字
①氓之蚩蚩:
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②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表感慨。
③将子无怒:
无: 通“毋”,不要。
④犹可说也:
说: 通“脱”,解脱。
⑤泮(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
五、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海誓山盟犹在耳,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出自《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作者无名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全诗(节选)如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如下: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扩展资料: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
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
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诗经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是一个追求爱情的女子在被抛弃后的自悔之辞,从恋爱到被抛弃的过程娓娓道来,感情悲愤怨怼。“氓之蚩蚩”四句写的是二人的相识,“蚩蚩”在《毛传》解作“敦厚之貌”,即说女子的丈夫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很敦厚老实的样子,他常拿着布币到女子家买丝,但他真正的目的却不是买丝,其目的是“来即我谋”,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是“来即谋我”谓来其实是为了把“我”娶到手。可见前面女子说这男子敦厚也非赞美之词,颇有讥嘲之意。当时女子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送他过里淇水来到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四句藏问于答,女子答说不是我有意过了约定的时间没有答应你,而是因为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我们就约定秋天是婚期。我们可以从答句中推出问句,男子是在很恼怒的责问女子的“愆期”。此四句虽说是记录女子的答话而不着一字的客观描述,却把热恋中的女子心里剧烈的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面渴望自由恋爱,爱情的甜美,另一面对礼法也有所顾虑,因为没有好的媒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早就存在于中国婚嫁传统中,并非到了所谓的封建社会才横空出世的,《诗经*郑风*将仲子》便是一例证。在爱情与礼法之间,女子最后选择里爱情。“乘彼垝垣”至“载笑载言”六句写的犹是可爱。到了约定的那天,女子爬上一堵已经坏了的墙,把目光放得远远的,想要望见男子迎娶她的车子。可无论怎么看,都没看到车子的影子,女子便泪流满面了。为什么她会泣涕涟涟呢?个人觉得是忧虑使然,这是一场没有媒人的婚约,就是一个没有公证人的约定,约定双方随时都可以毁约。站在矮墙上眺望情人的女子之所以会泣涕涟涟,大概也是害怕被悔婚。可正在疑虑中泪流满面的时候,看见男子的车来了,立即喜上眉梢。一个“泣涕涟涟”一个“载笑载言”把少女敏感的情态表现淋漓。一番的卜筮后,女子带上财物出嫁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桑叶肥泽大概是女子出嫁时所见之景,同时也比喻女子正在年轻貌美之时。桑叶肥泽桑葚累累,《毛传》里解释到: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这里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谓爱情所迷。接下来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全篇的警策之处,是一个饱尝爱情挫折后沧桑女子发自肺腑的忠告,男子耽于爱情尚还可以解脱,但女子耽于爱情却是不可解脱。以比兴的手法将叙事和议论交融在一起,同时这一段也有过渡的作用,上承前文写恋爱与新婚的甜蜜种种,下引后文写女子因颜色衰败而被离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借桑叶枯黄陨落比喻女子颜色衰败,男子的情意冷却。“自我徂尔”到“躬自悼矣”数句夹叙夹议写女子婚后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明知男子家贫,她犹尚冒深水溅车之难而来,过了多年贫苦生活。爽,是过失的意思。女子并无过失,但男子的行为再三反复有明显的过错。接下来是写男子如何的罔极。“三岁为妇”中的“三”与前文的“三岁食贫”的“三”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虚数,表示多。多年来,女子每日起早睡晚,不辞劳苦的操持家务。而作为丈夫的竟对她言行粗暴,他的兄弟竟也愚蠢的对此大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的“知”当读做“智”,不知就是不聪明,愚蠢的意思。咥,是大笑。面对如此的境况,女子唯有静而思之,独自悲伤。“及尔携老”后的数句当是女子遭休弃后的回忆感怀之词,意谓原想与你白头到老,可与你相伴到老会是我怨恨,淇水隰水尚且还有崖岸约束,而丈夫的行为却放荡而毫无约束。回忆年少时的欢愉,和诚恳的誓言,我是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的爱情就这样完了。虽说《氓》与后来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在主题上有相似的地方,但风貌却是大为迥异,《氓》表现的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先秦女子形象,她年少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虽无良媒,也暗合双鬟随君去,被休弃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比《井底引银瓶》中的“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来得要刚烈。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出自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诗经·卫风·氓》,意为一个人曾经发誓说要永远忠诚或做某件事,但后来却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不再考虑自己曾经的承诺。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誓言和承诺的失望和不满。在古代社会,誓言和承诺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什么意思
这句话"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其核心含义是当初的海誓山盟被背叛后,人们不再期待回头,而是决定放下,结束这段痛苦。它源于《诗经·卫风·氓》,那是一首描绘女性在爱情变故中的心路历程的作品,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女性在感情中的无奈与挣扎。诗中的女子曾经真诚地相信爱情,但...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出自哪首诗?
出语《诗经》中的一首诗,叫《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意思是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氓》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誓言说得再真诚坚定,也没料到对方会违背誓言。具体解释如下: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真诚、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虚假。它体现了说话者对承诺的认真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不思其反:表示出乎意料,没想到对方会违背誓言。这里的“反”指的...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嫣哉."什么意思,出处?
《氓》出自《诗经》,是一首描述女子与男子爱情变迁的诗歌。“信誓旦旦”指的是男子对女子许下的誓言,誓言坚定而真挚。“不思其反”表示女子并未预料到男子会违背誓言,突显出男子行为的出人意料。“反是不思”则强调了女子对男子的转变感到震惊和无法理解,表现出女子的失望与困惑。“亦已嫣哉”...

关于《诗经三首》中的小问题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中的“反”是反悔、改变的意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中的“反”是返回、过去的意思。这两句诗可以翻译为: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我们先看“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翻译。诗中的“信誓”指的是忠诚盟誓,表示两人在誓言...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分别是什么意思?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白话文注解是:有一个憨厚的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我家换取丝绸。其实...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什么意思?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诗经·蝂》中,有一句令人深思的词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情感的转折,起初是男方对女方的热烈誓言,承诺坚定而真挚,"信誓旦旦"正是形容这种情感的深厚和诚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思其反"却暗示了随后发生的背叛和变心,女方对男方的承诺并未...

信誓旦旦下一句
“信誓旦旦”下一句可以是“不思其反”。“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意思是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会违背誓言。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对某事或某人的承诺非常坚定,没有想到会反悔。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什么意思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意思是:1. 总角之宴:指的是在年少时期举行的盛大宴会,一般用来形容青春年少、欢乐相聚的场景。2.言笑宴宴:表示宴会上欢声笑语,气氛热烈,人们相处融洽,情绪愉快。3.信誓旦旦:这意味着承诺坚决,誓言郑重,表现出对某事的坚定决心和承诺。4.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