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和堂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关系?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宋元以后,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把二者同样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举一例说明,祖宗郡望清河崔氏,前几辈迁徙江南某地,后辈努力人才辈出成当地望族,那不就成了分支堂号了。。。堂号可以是郡望总堂号也可以是自立堂号
比如徐氏总堂就是东海堂
一、由来:
1、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2、堂号:
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
二、联系:
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扩展资料
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
不过,当今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堂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郡望
??????????
谈到我国的姓氏,很容易使人想到一直在我国流传甚广的郡望堂号问题。在过去民间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的府第,往往在自己的姓氏之前,还要冠以一定的名号,如“陇西李氏”、“三槐堂”、“彭城刘氏”、“汝南周氏”等等。这些在姓氏以前的“陇西”、“三槐”等代表什么?其实,这就是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发源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同一姓氏不可能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这样就有了郡望。如上述的陇西李氏,即居住在陇西地区(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是李姓人中地位最高的一支,其他地区的李姓无一能与之相比。诸如此类的标榜郡望,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担任相同的官职;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也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郡望较低的人无论才能多高,都是无法占有这些位置的。当时在婚姻上也是如此。最著名的例子如《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两家的婚姻,因为张生出身于西洛,不是海内望族,就无法与博陵崔氏这样的著名郡望相匹配,因此才会有崔莺莺之母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加以反对。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才使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郡望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如何了。
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在某一姓氏中的某一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繁衍发展和迁徙的缘故,往往会进一步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房支和系派。这些房支和系派与郡望不同的人一样,也会有贫富贵贱之分,为了加以区别,便在郡望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号,这种名号有时称为房号,有时则称为堂号。如上述“三槐堂”本是王姓中的“琅邪王氏”的一个分支,北宋初年,这支人的开创者王祜在所住的庭院中栽植了三棵槐树,以勉励子孙努力仕宦位登公卿(槐树在古代是公卿的标志),此后,其子孙果然实现了他的夙愿。为了纪念王祜,这支王姓人便称“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这里的“三槐”或“三槐堂”就是这支王姓人的堂号。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较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我国的不少姓氏只有一个郡望堂号,如丁氏只称济阳堂、于氏只称河南堂、并氏只称南阳堂、郑氏只称荥阳堂等等。至于宋元以后,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把二者同样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1、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2、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谈到我国的姓氏,很容易使人想到一直在我国流传甚广的郡望堂号问题。在过去民间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的府第,往往在自己的姓氏之前,还要冠以一定的名号,如“陇西李氏”、“三槐堂”、“彭城刘氏”、“汝南周氏”等等。这些在姓氏以前的“陇西”、“三槐”等代表什么?其实,这就是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发源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同一姓氏不可能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这样就有了郡望。如上述的陇西李氏,即居住在陇西地区(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是李姓人中地位最高的一支,其他地区的李姓无一能与之相比。诸如此类的标榜郡望,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担任相同的官职;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也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郡望较低的人无论才能多高,都是无法占有这些位置的。当时在婚姻上也是如此。最著名的例子如《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两家的婚姻,因为张生出身于西洛,不是海内望族,就无法与博陵崔氏这样的著名郡望相匹配,因此才会有崔莺莺之母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加以反对。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才使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郡望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如何了。
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在某一姓氏中的某一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繁衍发展和迁徙的缘故,往往会进一步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房支和系派。这些房支和系派与郡望不同的人一样,也会有贫富贵贱之分,为了加以区别,便在郡望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号,这种名号有时称为房号,有时则称为堂号。如上述“三槐堂”本是王姓中的“琅邪王氏”的一个分支,北宋初年,这支人的开创者王祜在所住的庭院中栽植了三棵槐树,以勉励子孙努力仕宦位登公卿(槐树在古代是公卿的标志),此后,其子孙果然实现了他的夙愿。为了纪念王祜,这支王姓人便称“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这里的“三槐”或“三槐堂”就是这支王姓人的堂号。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较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我国的不少姓氏只有一个郡望堂号,如丁氏只称济阳堂、于氏只称河南堂、并氏只称南阳堂、郑氏只称荥阳堂等等。至于宋元以后,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把二者同样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1、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2、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薄氏郡望堂号
薄氏的郡望和堂号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雁门郡,源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设置,秦汉时期沿袭,大致位于现在的山西省代县一带,象征着薄姓的古老根源。而谯郡则是东汉时期由沛郡分置,位于安徽和河南之间,代表了薄姓在地域上的分布。格物堂,源于明朝薄珏的《格物测地论》,体现了薄姓家族对知识的探求和对...
何为郡望堂号?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具体可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
旷姓郡望堂号
望,不仅是对家族源流的追溯,更是对家族荣耀与身份的肯定。庐江堂,承载着旷姓家族在庐江地区繁衍生息的辉煌历史;南阳堂,则见证了旷姓家族在南阳之地的辉煌与荣耀。这些堂号不仅是一份历史的印记,更是旷姓家族精神的象征,寓意着家族成员应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发扬家族精神,以卓越的品质和智慧,创造...
仲孙的郡望堂号
1、郡望高阳郡:东汉桓帝设置,治所高阳(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30里)。2、堂号干礼堂: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获,陪着鲁昭公到楚国访问。他因病不能相礼,就把礼讲给昭公听。他将死的时候,召集各位大夫说:“礼是人的骨干,没有礼就不能立在世上为人。”仲孙氏因号“干礼堂”。=== ...
郡望堂号是什么意思
这些家族会在宽敞高大的厅堂中悬挂写有堂号的匾额,并在节日或喜庆之时在门前挂上印有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居民在提及这些家族时,常以“某某堂”来指称,例如吴昌硕家族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家族则被称为“八桂堂瞿家”。3. 堂号的设立基于三个主要宗旨:一是纪念祖先所在的郡望,二是彰显...
古代的名门望族多有自己的堂号,古人是如何取堂号的?
2. 堂号的来源之一是以家族祖先的名言或事迹命名,如东汉名士杨震的“四知堂”。3. 堂号也可以来源于家族的祖籍或郡望,用以表明家族的根源和荣耀。4. 堂号不仅仅局限于贵族,现代许多家庭在住宅落成时也会设立堂号,以示家族的荣誉和传统。5. 了解一些著名的堂号对于了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京城姓郡望堂号
京城姓的堂号有谯国堂和扶风堂。谯国堂是以谯国郡作为家族的门第标志,而扶风堂则是以扶风郡作为家族的门第标志。这些堂号代表着京城姓家族的历史传承和荣誉。总的来说,京城姓的郡望和堂号,体现了京城姓家族的历史传承和地域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家族的荣誉和传统。这些信息对于了解京城姓家族的历史背景和...
向姓郡望堂号
在中国古代,姓氏家族常常会根据郡望和堂号来区分和传承其家族文化。其中,向姓的郡望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河南郡,起源于秦朝的三川郡,西汉时期改为河南郡,治所在洛阳。其管辖范围涵盖了今河南省洛阳、孟津、偃师等地,直至明清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成为河南省。河东郡,古代曾有多个版本。最早的设立...
石姓郡望堂号
石姓郡望堂号是研究石姓家族起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郡望是指某一姓氏家族源流和居住地的特定区域,而堂号则是指这一家族的宗祠、族谱所使用的特定称号。下面,我们将对石姓郡望堂号进行详细解析。首先,我们来看看石姓的郡望武威郡。武威郡位于中国西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曾被称...
官姓郡望堂号
官姓的郡望为东阳郡,主要堂号有“东阳堂”和“中山堂”。郡望:官姓的郡望是东阳郡,治所在今浙江金华。郡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产物,表明在古时官姓曾长期繁盛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堂号:东阳堂:此堂号反映了官姓家族与东阳地区的密切关系,是官姓家族的重要象征。中山堂:同样体现了官姓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