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5-21
"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来……


2月24日 07:3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问题:人类必须依靠头脑意识,才能学习知识,去认识改造世界啊,以佛经而言,我们该如何面对头脑意识?

答:举个例子,你自己去体验。

黑暗之中,面前有一扇门。
要打开门,必须有钥匙。
于是你搜索自己的身上,找到很多类似于钥匙的东西。
摸索着,探索着,试验着,终于将面前的门打开了。

此刻你不得不相信,是手中的钥匙,打开了眼前的门。
此后你绝对会相信,只有找对了钥匙,才可以打开门。
钥匙对于开门,是必须的,离开钥匙就无法开门。

钥匙与开门,具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浅显易懂。
你绝对地,信任这种关系,你无法“不信任”开门必须要有钥匙,这个论点与逻辑。

注意,钥匙能开门,开门必须有钥匙。
这个事实现象,逻辑推论,所建立的基础,是——黑暗。

你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个场景:
此刻,你的头顶、身后,脚下、四面八方,都亮起了聚光灯。
聚光灯照耀中,你所处的空间内,没有半点阴暗,包括这扇门。
在明媚璀璨的照耀中,门,展现出它真实的样子。
原来,你面前只有,这一扇孤零零的门。
门的周围是空荡荡的,没有墙壁也没有房间,更没有门背后的通道。
仅仅是一扇,孤零零、独自竖立着的木门。

你可以随意地,从木门旁边擦身而过,也可以从木门下面钻过去。
你可以从任何角度,越过这道门,因为在木门周边都是虚空。

门,对于你的前行,根本构不成障碍。
请问,此刻,你用来开门的,这把钥匙有何用?

开门人比喻自我,钥匙比喻意识,木门比喻世界,前行比喻生存,灯光比喻觉性。

本性移离而有觉性,觉性眯盹幻生存在,存在以心灵感知呈现。
心灵感知,聚合六根色尘,在心愿与意识之间,投射出我们认知的世界。

心灵存在感的体验,投射出我们眼前的空间。
心灵对存在的觉知,投射出存在的形态演化。
也就是随空间移动,而幻觉形成了时间波动。
时间牵引心灵觉知,觉知被空间变化所牵引。

就形成了,在无尽深邃的,无限延伸的,时空交错之中。
能认知时间,感知空间的——心灵认知。
认知,是觉知的衣服;觉知,是认知的本质。

在浩渺无限时空中,心灵“觉知”,随着对存在时空,具体的细分体验。
而形成了无量细腻分别念,与无限细腻感知习气。
分别妄念牵引觉知,形成了认知的主观意志。
感受习气塑造觉知,形成了认知的感受体验。

认知,被主观意志带动,形成了“自我意志”。
认知,被感受体验固化,塑造出“自我愿望”。

因为“自我”,而有“我的”。
我们一生的命运,是自我所投射的“记忆”。

被“自我”心愿主观,所牵引的认知,就是人类所说的“灵魂”。
可以脱离身体器官,脱离大脑思维,而独立“存在”。

而我们所认为的“意识头脑”,仅仅是心灵“自我意愿”的,具体表达与延展。
因为头脑意识源自于心,所以我们无论思考什么。
在思维观念中,都带有认知记忆,与感知体验的成分。

比如说“望梅止渴”,比如说“杯弓蛇影”,比如说“疑邻盗斧”。
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任何观念,都受到心灵感知体验的左右。
而心灵体验感知,也会随意识形成的观念,有所改变有所增减。

而在心愿与意志之间,
传递信息,分析概念,体验感受,作出判断的“确认”,
就是“自我”。
自我,从根本上而言,是心灵迷茫的产物。
当心灵陷入黑暗,而有了在黑暗中,探寻生命存在的“心意”。

在身心黑暗的环境中,世界就真的成为了,障碍我们见证“自性”之迷幻。
或者说,意识思维是心灵愿望的延续。
意识对世界的思考,延展着心灵,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于是,站在世界大门前,摸索意识钥匙,企图开门的心灵。
试图以开门前行探索未来,来获取心灵维护存在感,持续性稳定支持。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点燃了内心深处,觉性原始之光。
觉光开启生命智慧,光明由内而外,普照我们的精神与肌体。
就类似于,在深沉黑暗之中,突然间从四面八方,点燃了无数一万瓦特的聚光灯。
强光普照中,黑暗昏沉消散,
智慧觉照中,世界有相无体。

于是,你会发现生命本身,可以不依赖,这个现实物质世界而存在。
就好像,在光明之中,你发现,眼前的木门可以随意穿越,并无阻碍你前行的自由。

此刻,开门的钥匙,就成为了无用之物。
此刻,被开启的门,本无取舍并无挂碍。
此刻,思索的意识,就成为了废弃障碍。
此刻,门前的自己,本来虚幻自在解脱。

光中无暗,是“空中无色”,在觉性普照中。
想要开门的心愿,探索门锁的认知,开启门的意识钥匙,以及被开启的世界之门。
都成为了有相而无体的“错觉”,错觉是正觉的“移位”。
在错觉之中,无有分别,不予取舍,落落清净,如如不动,即不可言说的“觉性”。并没有实有的觉性可以被“获得”。当错觉熄灭,幻觉本无生。本无生灭,本无沾染,本无来去,名正觉者。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本文将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各家所说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湿弥罗一带,人才辈出,注疏丰富。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蕴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一身”是《大毘婆沙论》,及《发智论》等。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有部将一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色法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看来,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恒有。 那么自性是什么呢?在《大毘婆沙论》中有自性门,说明某法的体性是什么,这就是出体。有部论师对世间、身心一切现象,了解为复杂的综合体,分析复合体而发现内在单一的本质,就是自性。这就是实有与假有。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曰:“地云何?答:显形色,此世俗想施设。……地界云何?答:坚性触,此是胜义能造地体。”这里把地分为二种:常识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设而非真实的;佛说的地界,那是胜义有。从复合的总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称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称为我。如《大毘婆沙论》卷九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 此外自性,还有本性等别名,显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大毘婆沙论》卷二十一曰:“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 对于这样恒有的自性,与现实的无常生灭现象似乎相违,与缘起因果也仿佛不合。针对这些疑问,在《大毘婆沙论》中有着详细的解释说明,兹略引几段。如《论》卷七十六曰:“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诸聚集物,依实有事,假施设有,时有时无。”这是说,诸法实体在三世中恒有,不能说从无而有,有已还无的,但依作用可以说有说无。 又如《论》卷三十九曰:“问:诸行自性有转变不?设尔何失,若有转变,云何诸法不舍自相?若无转变,云何此中说有住导?答:应说诸行自性无有转变。复次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故有转变。”这可见有为法的生灭有无,约作用、功能而说。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的,因此称为恒有。 至于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有四大论师的不同主张,即法救、妙音、世友、觉天。这里但举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张来介绍一下。如《大毘婆沙论》卷七七曰:“说位异者,彼谓诸法于世转时,由位有异,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虽历位有异,而筹体无异。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世而体无别。此师所立,体无杂乱,以依作用立三世别。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世,正有作用名现在世,作用已灭名过去世。”三世但依作用有无建立,自体则是恒有不变,所以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二)中观家的自性。在佛灭度后的五、六百年间,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时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响极大。到了佛灭后七百年间,有龙树大士出世,因感于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经》,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针对着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思想,给予猛烈的评击。同时,高竖缘起无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异常的光彩。 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又如《中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说一切法无不是缘起,缘起法必然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所以性空。 自性与缘起,从有部的立场去看,本来可以并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观家的经论里就变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缘起。既然待因缘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没有自性。因此,缘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缘起,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说不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于常见了。 (三)唯识家的自性。唯识学是佛灭后九百年间,由无著、世亲兄弟共同兴起的一个教派。它与龙树倡导的中观学分庭抗礼,形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空有二宗。前面说过,空宗的特征是彻底否定自性,阐明一切法都无自性空,可是,到了唯识家经论里又讲究自性。于是,又有了空有之争。 唯识家的核心理论是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性” 是唯识家对一切法的本质及状态所作的归类性的说明。其具体内容据《唯识三十颂》中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此二颂中,前一颂解释遍计所执性。“彼彼”显示众多;“遍计”是周遍计度,谓我人能缘心不断地于所缘境上虚妄分别,错误的认为有我有法,我法二执即是遍计所执性。次一颂的前半颂解释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次半颂显示圆成实性,圆成实乃圣智所缘的境界,是由远离我法二执而显。而三性的有无,颂中但曰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圆成都未提及,可见是有的。 对三性有无作进一步说明的是三无性。《唯识三十颂》继三性之后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这里说明了一切法无性,即三无性是佛陀密意说的。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性的没有,是为“相无性”。依他起性,谓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现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恒性则是没有,是为“生无性”。圆成实性由远离二执而显,且不从其本身去看。相对遍计执性而言,则是有的。因此,在三无性中,只有遍计执性才是真实无性,依他、圆成皆是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 中观家讲缘起性空,唯识家讲依他、圆成有自性,乍看之下似乎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相违背。为什么?因为所说的自性含义不同。中观家破的自性,是有部所建立的自性。它具有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意思,这种自性在缘起法中当然不能成立,是没有的,而唯识家也是反对的。《唯识三十颂》讲到依他起性时说无自然性,此自然性岂不是有部所立,而为中观家所破的自性吗?再看唯识家所说的自性,“自”是简别它为义;“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为“自性”。此自性的含义正好与法的含义相等,这样,有法就有自性。所以,唯识家把依他起与自性联系在一起并不矛盾。而唯识家这种自性,中观家也不排挤,原因是中观家也承认性空而又宛然有的现实。《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四)禅宗的自性。禅宗,是达摩西来以心印心,代代相传而形成的一个宗派。这宗派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为我人现前一念之妄心;“性”是生起心的相本,是心的本原。在禅家语录里,或曰本来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尤其自性一名,禅家使用偏多,如《六祖坛经·序品》 中五祖对神秀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里以无上菩提为自性,说明明心见性情况,意谓神秀尚未见性。又同品六祖悟后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五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又《般若品》六祖曰:“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显然,这里的自性就是佛性。它具有本来具足、清净、不生灭、不动摇、能生万法的特点,圣人悟之而成道,凡夫迷之则流转生死。 禅家所讲的自性与有部所说的自性,约其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一点,颇为相同。但有部是指缘起现象的世俗谛;神宗则建立在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中。缘起现象的世俗谛,因为缘起的,自然不存在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故为中观家所破。禅家从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里说明: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非缘起,非缘起故自性得以建立。 二、结 论 总观以上四家所说: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观家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有部所说的自性。至于唯识、禅宗所说,从论主龙树破执的动机去看,显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执以为实有,中观家也会破斥的。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本文将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各家所说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湿弥罗一带,人才辈出,注疏丰富。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蕴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一身”是《大毘婆沙论》,及《发智论》等。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有部将一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色法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看来,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恒有。 那么自性是什么呢?在《大毘婆沙论》中有自性门,说明某法的体性是什么,这就是出体。有部论师对世间、身心一切现象,了解为复杂的综合体,分析复合体而发现内在单一的本质,就是自性。这就是实有与假有。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曰:“地云何?答:显形色,此世俗想施设。……地界云何?答:坚性触,此是胜义能造地体。”这里把地分为二种:常识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设而非真实的;佛说的地界,那是胜义有。从复合的总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称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称为我。如《大毘婆沙论》卷九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 此外自性,还有本性等别名,显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大毘婆沙论》卷二十一曰:“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 对于这样恒有的自性,与现实的无常生灭现象似乎相违,与缘起因果也仿佛不合。针对这些疑问,在《大毘婆沙论》中有着详细的解释说明,兹略引几段。如《论》卷七十六曰:“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诸聚集物,依实有事,假施设有,时有时无。”这是说,诸法实体在三世中恒有,不能说从无而有,有已还无的,但依作用可以说有说无。 又如《论》卷三十九曰:“问:诸行自性有转变不?设尔何失,若有转变,云何诸法不舍自相?若无转变,云何此中说有住导?答:应说诸行自性无有转变。复次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故有转变。”这可见有为法的生灭有无,约作用、功能而说。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的,因此称为恒有。 至于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有四大论师的不同主张,即法救、妙音、世友、觉天。这里但举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张来介绍一下。如《大毘婆沙论》卷七七曰:“说位异者,彼谓诸法于世转时,由位有异,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虽历位有异,而筹体无异。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世而体无别。此师所立,体无杂乱,以依作用立三世别。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世,正有作用名现在世,作用已灭名过去世。”三世但依作用有无建立,自体则是恒有不变,所以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二)中观家的自性。在佛灭度后的五、六百年间,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时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响极大。到了佛灭后七百年间,有龙树大士出世,因感于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经》,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针对着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思想,给予猛烈的评击。同时,高竖缘起无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异常的光彩。 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又如《中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说一切法无不是缘起,缘起法必然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所以性空。 自性与缘起,从有部的立场去看,本来可以并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观家的经论里就变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缘起。既然待因缘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没有自性。因此,缘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缘起,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说不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于常见了。 (三)唯识家的自性。唯识学是佛灭后九百年间,由无著、世亲兄弟共同兴起的一个教派。它与龙树倡导的中观学分庭抗礼,形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空有二宗。前面说过,空宗的特征是彻底否定自性,阐明一切法都无自性空,可是,到了唯识家经论里又讲究自性。于是,又有了空有之争。 唯识家的核心理论是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性” 是唯识家对一切法的本质及状态所作的归类性的说明。其具体内容据《唯识三十颂》中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此二颂中,前一颂解释遍计所执性。“彼彼”显示众多;“遍计”是周遍计度,谓我人能缘心不断地于所缘境上虚妄分别,错误的认为有我有法,我法二执即是遍计所执性。次一颂的前半颂解释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次半颂显示圆成实性,圆成实乃圣智所缘的境界,是由远离我法二执而显。而三性的有无,颂中但曰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圆成都未提及,可见是有的。 对三性有无作进一步说明的是三无性。《唯识三十颂》继三性之后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这里说明了一切法无性,即三无性是佛陀密意说的。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性的没有,是为“相无性”。依他起性,谓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现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恒性则是没有,是为“生无性”。圆成实性由远离二执而显,且不从其本身去看。相对遍计执性而言,则是有的。因此,在三无性中,只有遍计执性才是真实无性,依他、圆成皆是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 中观家讲缘起性空,唯识家讲依他、圆成有自性,乍看之下似乎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相违背。为什么?因为所说的自性含义不同。中观家破的自性,是有部所建立的自性。它具有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意思,这种自性在缘起法中当然不能成立,是没有的,而唯识家也是反对的。《唯识三十颂》讲到依他起性时说无自然性,此自然性岂不是有部所立,而为中观家所破的自性吗?再看唯识家所说的自性,“自”是简别它为义;“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为“自性”。此自性的含义正好与法的含义相等,这样,有法就有自性。所以,唯识家把依他起与自性联系在一起并不矛盾。而唯识家这种自性,中观家也不排挤,原因是中观家也承认性空而又宛然有的现实。《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四)禅宗的自性。禅宗,是达摩西来以心印心,代代相传而形成的一个宗派。这宗派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为我人现前一念之妄心;“性”是生起心的相本,是心的本原。在禅家语录里,或曰本来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尤其自性一名,禅家使用偏多,如《六祖坛经·序品》 中五祖对神秀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里以无上菩提为自性,说明明心见性情况,意谓神秀尚未见性。又同品六祖悟后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五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又《般若品》六祖曰:“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显然,这里的自性就是佛性。它具有本来具足、清净、不生灭、不动摇、能生万法的特点,圣人悟之而成道,凡夫迷之则流转生死。 禅家所讲的自性与有部所说的自性,约其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一点,颇为相同。但有部是指缘起现象的世俗谛;神宗则建立在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中。缘起现象的世俗谛,因为缘起的,自然不存在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故为中观家所破。禅家从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里说明: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非缘起,非缘起故自性得以建立。 二、结 论 总观以上四家所说: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观家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有部所说的自性。至于唯识、禅宗所说,从论主龙树破执的动机去看,显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执以为实有,中观家也会破斥的。

众生的"自性本体″及现实世间规律
众生自性,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实相无相,真空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一一一这就是宇宙人生的全部。妙理,实性。 一念无明,凭空而起。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秒的波动频率),念念有形,形皆有识,遂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万事万物。一一一「楞严经」上说:无明不觉...

"何其自性"什么意思?
昔日,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但由于众生的烦恼、执着、分别,使这念心产生了许多的尘垢与障碍,乃至这个心,始终是歇息不下来,所以需要另外用禅修的方法,把这些妄念歇下来,歇下来之后,所产生的境界,称之为...

真如自性是不灭的吗
何谓“真如”?若是虚妄不实,生灭变易之法。即不名“真实”。若有动摇,有攀援,即不名“如”。故真如一词,已经显示出“真”与“如”的体性。除此以外,一切法无有真实,亦无有如。皆是生灭变易、虚妄不实之法。何谓“自性”?任何一法,若是以其他诸法为缘而生,则不能叫“自性”。必定...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是谁的言论
这是《六祖坛经》的几句经文,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这几句经文大意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菩提自性),它是本来清净的,不会被烦恼杂念所污染,我们只要念念觉悟此心,就很快可以成佛了。 (以上解释大意仅供参考,要详细理解经文,请学习法师讲解《六祖坛经》)。这...

"何其自性"什么意思?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五祖大师给六祖讲《金刚经》,讲到你不要着住到情上,也不要着住到爱上,也不要着住到空上,也不要着住到有上,你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六祖大师豁然开悟。这个大悟,是彻始彻终,明白这个深般若的智慧。

“缘起性空”中“性空”怎样理解?
性,即自性,自性本来处于空明之中,自性自如,一尘不染,无智无碍,其实也就是原始态,万事万物由这个状态开始演化,一切的因缘也同样起于此,所以叫“缘起性空”。缘起

清净自性是空性吗?
然 而 , 重 感 性 体 悟 的 中 国 人 好 " 思 " 却 不 擅 " 辩 " 。 到 了 六 祖 , 惠 能 大 胆 地 简 化 了 佛 学 繁 琐 的 哲 学 , 将 现 实 生 活 中 入 世 而 出 世 的 超 然 心 态 说 成 是 人 的 " 自 性 " , 又 是 佛 的 本 性 , ...

求 耕云导师为安祥禅友作词作曲的《自性歌》的歌词和歌谱。
自性歌 六祖坛经摘句 耕云导师曲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参考资料:http:...

怎么理解"一切境相皆是自性的显现、作用?"眼前的一个东西怎么是自性的...
眼前的东西是你的业力所显现。。。但终究是你自己的阿赖耶识所显现的。。你过去的业力、思想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了种子,众缘和合后就显现了,因为凡人还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认为这是真实的,其实是假的,就像在天空中放烟花一样,你以为看到的是烟花,其实是天空一样的道理。自...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是谁的言论
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论。是《六祖坛经》上的经文,摘录这段原文如下:……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