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谥号之类的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1
有关于古代帝王的谥号。

谥(亦作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纣王姓子名辛,《史记.殷不纪》说:「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并非谥号;「纣」可能是同人给他的恶谥。周代有谥,则确凿无疑,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日文,称周文王。秦朝曾经废谥号。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子(嗣皇帝)议父(先帝)、以臣议君;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亦无庙号),对大臣也不赐谥。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厘(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太子即改谥为成(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另外,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析朱鉏为成子(子是爵位)。二人生而得谥说,也属例外。亲贵、大臣死后赐谥,唐宋有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明清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帝王美谥无过于文、武,大臣之谥极于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议谥的争论。最初太常博士拟为文正,后司马光反对而改为文庄。朝廷赐谥,很多时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例如唐代萧瑀谥号贞褊,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谥亦可追夺,如秦桧死后,宋高宗赐谥忠献,意思是褒扬他危身奉上、智质有圣,至宋宁宗时追夺原谥论,改谥缪丑,那是指斥他名实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况则较为特别,规定礼部奏请才能得谥。换句话说,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其谥号自然没有贬意,只不过赞美程度有轻重之别。最后,一个颇有趣的问题是,历代失政的帝王、失国者是否恶谥随身呢?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例如弑父的楚穆公、东汉的桓帝。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他们才较容易得到恶谥。除了正式的谥号外,也有私谥。私谥始于东汉。私谥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宋明时期私谥也屡见不鲜。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 从之成髃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果虑果远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 谏争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 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 昭德有劳曰昭 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克定祸乱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觽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兵甲亟作曰庄 睿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 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 执心决断曰肃
  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官人应实曰知
  肆行劳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
  凶年无谷曰荒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傦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啬于赐与曰爱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礼曰魏
  教诲不倦曰长
  肇敏行成曰直
  疏远继位曰绍
  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旧曰易
  爱民在刑曰克
  一德不懈曰简 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 芘亲之阙曰恭 尊贤让善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 纯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虑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
  质渊受谏曰厘 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睿哲曰献 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曰齐 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 敏以敬慎曰顷
  柔德安觽曰靖 恭己鲜言曰靖 宽乐令终曰靖
  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 猛以强果曰威 强义执正曰威
  治典不杀曰祁
  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道德纯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行见中外曰悫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
  克杀秉政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执义扬善曰怀 慈仁短折曰怀
  述义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 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不勤成名曰灵 死而志成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 不思忘爱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 蚤孤铺位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慈和篃服曰顺 柔贤慈惠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
  满志多穷曰惑
  思虑不爽曰厚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觽曰炀
  内外宾服曰正
  彰义揜过曰坚
  华言无实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
  名与实爽曰缪
  择善而从曰比

你好!
神宗的神可不是神仙的神,意义不一样,大致而言,而且宋神宗、明神宗都是庙号,不是谥号。作为谥法,神的意思是“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好。皇、帝,王不是谥号,而是封号。“帝”本指天帝,商代天子死后称为帝,意思是死后成为神,“皇”是形容词,所谓“皇天上帝”,后来出现三皇之说。“王”是周朝的天子称号,后秦始皇称皇帝,汉代起王成为诸侯王的级别封号,位在侯之上。“文成”确实用的少了,差不多的往往用“文正”,比如范仲淹、刘统勋(刘墉的父亲)、曾国藩都是文正,以下是“文忠”,这个就太多了,还有一个规格略低,但实际上与“文忠”各有千秋的“文襄”,清朝的福康安、左宗棠都是。
-----------来自知道团队《为学习奋斗》;很高兴为您答疑解难!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年号,谥号和庙号

1.年号
6汉历代皇帝年号
6.1 西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历代帝王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历代皇帝名字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历代皇帝年号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历代皇帝年号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历代皇帝年号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唐朝历代皇帝年号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高 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 渊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武德
太 宗 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贞观
高 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 治 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永徽、显庆、龙朔、
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
调露、永隆、开耀、
永淳、弘道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嗣圣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文明
大 周 圣神皇帝 武 曌 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光宅、垂拱、永昌、
载初、天授、如意、
长寿、延载、证圣、
天册万岁、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神功、
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神龙、景龙
殇 宗 李重茂 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龙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景云、太极、延和
玄 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先天、开元、天宝
肃 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 亨 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至德、乾元、上元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宝应、广德、永泰、
大历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适 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建中、兴元、贞元
顺 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 诵 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永贞
宪 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 纯 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元和
穆 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 恒 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长庆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宝历
文 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 昂 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宝历、太和、开成
武 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 炎 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会昌
宣 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 忱 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大中
懿 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大中、咸通
僖 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 儇 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咸通、乾符、广明
昭 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 晔 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龙纪、大顺、景福、
乾宁、光化、天复、
天佑
哀皇帝 李 柷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天佑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下面的请看链接,因为字数超过了

http://www.renhe.cn/team/showtopic-31248.html

2.中国历代皇帝庙号列表
太祖
汉高祖刘邦
魏武帝曹操
吴大帝孙权
晋文帝司马昭
后赵武帝石虎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北燕文成帝冯跋
前秦惠武帝苻洪
后秦武昭帝姚苌
后凉懿武帝吕光
夏桓帝刘卫辰
楚太祖桓温
刘宋文帝刘义隆
南齐高帝萧道成
萧梁太祖萧顺之
陈太祖陈文赞
北魏太祖拓跋郁律
北周文帝宇文泰
隋武元帝杨忠
唐太祖李虎
后唐太祖李克用
武周太祖武士彟
后梁太祖朱温
后周太祖郭威
吴太祖杨行密
齐太祖徐温
闽太祖王审知
南汉太祖刘安仁
宋太祖赵匡胤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西夏太祖李继迁
大理太祖段思平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夏太祖明玉珍
明太祖朱元璋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高祖
魏文帝曹丕
晋宣帝司马懿
前赵光文帝刘渊
后赵明帝石勒
前燕武宣帝慕容廆
前秦明帝苻健
后秦文桓帝姚兴
刘宋武帝刘裕
萧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北魏孝文帝元宏
北齐神武帝高欢
北周武帝宇文邕
隋文帝杨坚
唐高祖李渊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高祖刘知远
吴高祖杨隆演
前蜀高祖王建
后蜀高祖孟知祥
南汉高祖刘龑(yǎn)
世祖
汉光武帝刘秀
晋武帝司马炎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前秦昭宣帝苻坚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刘宋孝武帝刘骏
南齐武帝萧赜
萧梁元帝萧绎
陈文帝陈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齐武成帝高湛
隋炀帝杨广
唐世祖李昺
金世祖完颜劾里钵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烈祖
魏明帝曹睿
前燕景昭帝慕容俊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后唐烈祖李琰
南唐先主徐知诰
武周烈祖武俭
后梁烈祖朱诚
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
始祖
吴武烈帝孙坚
成汉景帝李特
后秦景元帝姚弋仲
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
武周始祖姬昌
金始祖完颜函普
显祖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北齐文宣帝高洋
武周显祖武华
后汉显祖刘琠
清显祖爱新觉罗塔克世
肃祖
北魏文穆帝元勰
武周肃祖武克己
后梁肃祖朱黯
后晋肃祖石彬
辽肃祖耶律耨里思
德祖
唐德祖李天赐
后唐德祖朱邪执宜
辽德祖耶律萨剌德
明德祖朱四九
后唐德祖李霓
后汉德祖刘昂
辽德祖耶律撒剌的
明德祖朱百六
献祖
唐献祖李熙
后唐献祖李国昌
后晋献祖石绍雍
金献祖完颜绥可
圣祖
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
北宋圣祖赵玄朗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睿祖
武周睿祖姬武
后晋睿祖石昱
翼祖
后汉翼祖刘僎
北宋翼祖赵敬
僖祖
后周僖祖郭谌
北宋僖祖赵朓
义祖
南唐义祖徐温
后周义祖郭蕴
景祖
金景祖完颜乌古乃
清景祖爱新觉罗觉昌安
严祖
武周严祖武居常
敬祖
后梁敬祖朱茂琳
宪祖
后梁宪祖朱信
惠祖
后唐惠祖李聿
毅祖
后唐毅祖李教
靖祖
后晋靖祖石璟
文祖
后汉文祖刘湍
信祖
后周信祖郭璟
庆祖
后周庆祖郭简
代祖
南汉代祖刘谦
顺祖
北宋顺祖赵珽
宣祖
北宋宣祖赵弘殷
玄祖
辽玄祖耶律匀德实
昭祖
金昭祖完颜石鲁
熙祖
明熙祖朱初一
仁祖
明仁祖朱世珍
成祖
明成祖朱棣
肇祖
清肇祖爱新觉罗孟特穆
兴祖
清爱新觉罗福满
太宗
汉文帝刘恒
晋简文帝司马昱
成汉武帝李雄
后赵孝帝石寇觅
前秦高帝苻登
刘宋明帝刘彧
南梁简文帝萧纲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宗赵光义
辽太宗耶律德光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西夏太宗李德明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明太宗朱棣(初为太宗,后改为成组)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宗
汉武帝刘彻
晋景帝司马师
后赵世宗石周曷朱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
西梁明帝萧岿
北魏宣武帝元恪
北齐文襄帝高澄
北周明帝宇文毓
隋成帝杨昭
后周世宗柴荣
辽世宗耶律阮
金世宗完颜雍
明世宗朱厚熜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汉元帝刘?#93;
南齐明帝萧鸾
萧梁昭明太子萧统
陈宣帝陈顼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唐高宗李治
宋高宗赵构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中宗
汉宣帝刘询
晋元帝司马睿
成汉昭文帝李寿
后燕昭武帝慕容盛
西梁宣帝萧詧
唐中宗李显
南汉中宗刘晟
大理中宗段正淳
肃宗
汉章帝刘炟
晋明帝司马绍
北魏孝明帝元诩
北齐孝昭帝高演
唐肃宗李亨
金肃宗完颜颇剌淑
穆宗
汉和帝刘肇
唐穆宗李恒
辽穆宗耶律璟
金穆宗完颜盈歌
明穆宗朱载垕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宣宗
唐宣宗李忱
北辽宣宗耶律淳
金宣宗完颜珣
大理宣宗段智兴
明宣宗朱瞻基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仁宗
宋仁宗赵祯
西辽仁宗耶律夷列
西夏仁宗李仁孝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明仁宗朱高炽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烈宗
晋孝武帝司马曜
前赵昭武帝刘聪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
吴烈宗杨渥
越烈宗刘隐
惠宗
南唐惠宗李志
闽惠宗王鏻
西夏惠宗李秉常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明惠宗朱允炆
显宗
汉明帝刘庄
晋成帝司马衍
金显宗完颜允恭
元显宗孛儿只斤甘麻剌
睿宗
唐睿宗李旦
金幽王完颜宗尧
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
明睿宗(兴献王,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朱佑杬
德宗
唐德宗李适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金辽王完颜宗干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宪宗
唐宪宗李纯
大理宪宗段正严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明宪宗朱见深
景宗
闽景宗王曦
辽景宗耶律贤
西夏景宗李元昊
大理景宗段正兴
神宗
宋神宗赵顼
西夏神宗李遵顼
大理神宗段智祥
明神宗朱翊钧
敬宗
汉顺帝刘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唐敬宗李湛
孝宗
晋穆帝司马聃
宋孝宗赵眘
明孝宗朱佑樘
顺宗
唐顺宗李诵
辽顺宗耶律浚
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
文宗
唐文宗李昂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武宗
唐武宗李炎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明武宗朱厚燳
成宗
南唐成宗李超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清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
英宗
宋英宗赵曙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明英宗朱祁镇
兴宗
辽兴宗耶律宗真
大理兴宗段思廉
明兴宗(懿文太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标
元宗
汉平帝刘衎
南唐中主李璟
恭宗
汉安帝刘祜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义宗
唐孝敬皇帝李宏
辽义宗耶律倍
代宗
唐代宗李豫
明代宗朱祁钰
昭宗
唐昭宗李晔
南明昭宗朱由榔
明宗
后唐明宗李嗣源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
康宗
闽康宗王昶
金康宗完颜乌雅束
定宗
南唐定宗李恪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徽宗
宋徽宗赵佶
金徽宗完颜宗峻
光宗
宋光宗赵敦
明光宗朱常洛
宁宗
宋宁宗赵扩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毅宗
西夏毅宗李谅祚
统宗
汉成帝刘骜
威宗
汉桓帝刘志
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
懿宗
唐懿宗李漼
僖宗
唐僖宗李儇
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
庆宗
南唐庆宗李荣
真宗
宋真宗赵恒
哲宗
宋哲宗赵煦
钦宗
宋钦宗赵桓
理宗
宋理宗赵昀
度宗
宋度宗赵禥
端宗
宋端宗赵昰
圣宗
辽圣宗耶律隆绪
道宗
辽道宗耶律洪基
熙宗
金熙宗完颜亶
章宗
金章宗完颜璟
哀宗
金哀宗完颜守绪
崇宗
西夏崇宗李乾顺
桓宗
西夏桓宗李纯佑
襄宗
西夏襄宗李安全
献宗
西夏献宗李德旺
裕宗
元太子孛儿只斤真金
益宗
北元后主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
思宗
明思宗朱由检
安宗
南明安宗(福王)朱由崧
绍宗
南明绍宗(唐王)朱聿键
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越南李朝、越南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

3。历代有庙、谥号的皇帝(不包括追封的):
【西汉】高祖高皇帝刘邦,孝惠帝刘盈,太宗孝文帝刘恒,孝景帝刘启,世宗孝武帝刘彻,孝昭帝刘弗陵,中宗孝宣帝刘询,高宗孝元帝高奭,孝成帝刘骜,孝哀帝刘欣,元宗孝平帝刘衎。
【东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显宗孝明帝刘庄,肃宗孝章帝刘炟,穆宗孝和帝刘肇,孝殇帝刘隆,恭宗孝安帝刘祜,敬宗孝顺帝刘保,孝冲帝刘炳,孝质帝刘缵,威宗孝桓帝刘志,孝灵帝刘宏,孝献帝刘协。
【三国魏】世祖文皇帝曹丕,烈祖明皇帝刘睿。
【三国汉】昭烈皇帝刘备。
【三国吴】太祖大帝孙权,景帝孙休。
【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孝惠帝司马衷,孝怀帝司马炽,孝愍帝司马业。
【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肃宗明皇帝司马绍,显宗成皇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孝宗穆皇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简文帝司马昱,烈宗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成汉】太宗武皇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献帝李骧,中宗昭文帝李寿。
【前赵】高祖光文帝刘渊,烈宗昭武帝刘聪,隐帝刘粲。
【后赵】高祖明皇帝石勒,太祖武皇帝石虎。
【冉魏】悼武天王冉闵。
【前秦】高祖景明帝苻健,厉王苻生,世祖宣昭帝苻坚,哀平帝苻丕,太宗高皇帝苻登。
【后秦】太祖武昭帝姚苌,高祖文桓帝姚兴。
【西秦】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
【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皝,烈祖景昭帝慕容儁。
【后燕】世祖武成帝慕容垂,烈宗惠愍帝慕容宝,中宗昭武帝慕容盛,昭文帝慕容熙。
【西燕】威帝慕容冲。
【南燕】世宗献武帝慕容德,穆帝慕容德。
【北燕】惠懿帝慕容云,太祖文成帝冯跋,昭成帝冯弘。
【前凉】太宗成王张茂,世祖文王张骏,世宗桓王张重华,哀王张耀灵,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
【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
【南凉】烈祖武王秃发乌孤,康王秃发利鹿孤,景王秃发傉檀。
【北凉】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茂虔。
【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
【夏】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
【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太祖文皇帝刘义隆,世祖孝武帝刘骏,太宗明皇帝刘彧。
【南朝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世祖武皇帝萧颐,高宗明皇帝萧鸾,和帝萧宝融。
【南朝梁】高祖武皇帝萧衍,太宗简文帝萧纲,世祖孝元帝萧绎,中宗宣皇帝萧詧,世宗孝明帝萧岿,孝靖帝萧琮。
【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世祖文皇帝陈蒨,高宗宣皇帝陈顼。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焘,高宗文成帝拓跋浚,显祖献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帝元宏,世宗宣武帝元恪,肃宗孝明帝元诩,敬宗孝庄帝元子攸,节闵帝元恭,孝武帝(出帝)元修。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文帝元宝矩,恭帝拓跋廓。
【北齐】显祖文宣帝高洋,肃宗孝昭帝高演,世祖武成帝高湛。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静帝宇文阐。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炀帝(世祖明皇帝)杨广,恭帝杨侑,恭帝杨侗。
【唐】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李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殇帝李重茂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李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
【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出帝石重贵。
【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隐帝刘承佑,(北汉)世祖神武帝刘崇,睿宗孝和帝刘承钧。
【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恭帝柴宗训。
【岐】忠敬王李茂贞(宋文通)。
【南楚】武穆王马殷,文昭王马希范,恭孝王马希萼。
【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世宗文穆王钱传瓘,成宗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
【前蜀】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圣德明孝皇帝王衍。
【后蜀】高祖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孟知祥,睿文英武仁圣明孝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考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秦时,秦始皇不打算让后人议论自己,废除了谥法。汉朝的时候又重新兴起,并且十分的严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谥法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谥法发展到了极致。到了明清时期,谥法成了皇帝一个人的工具。
谥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睿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强果曰威。强甚于刚。
强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睿,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
你把你所列举皇帝的谥号与我所列的谥法解一一对应,就大致明白了。

以上是谥号,还有“庙号”。
每个朝代开国之初都要建宗庙(或叫太庙和祖庙),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帝王庙号始于汉朝,宗庙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开国君主的庙号多为高祖或太祖;按照“有功者祖、有德者宗”的原则,汉初曾规定自高祖以后,无功德者不得称宗,因此,除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武帝、汉宣帝外,西汉其余皇帝都没有庙号。南北朝以后,庙号开始滥用,到了唐朝更是无帝不称宗,其后历代皆效之,因此,庙号便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大体上,称呼汉至隋的皇帝多用谥号,唐以后基本上用庙号了。明清又用“年号”代称(此乃非正式称谓)。14雍正 15顺治帝 16康熙 17光绪帝 18同治 19嘉庆帝 20咸丰帝 均是年号,不是皇帝名字哦。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考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秦时,秦始皇不打算让后人议论自己,废除了谥法。汉朝的时候又重新兴起,并且十分的严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谥法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谥法发展到了极致。到了明清时期,谥法成了皇帝一个人的工具。
谥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睿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强果曰威。强甚于刚。
强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睿,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
你把你所列举皇帝的谥号与我所列的谥法解一一对应,就大致明白了。

谥号是人死后,分为三种(美谥、恶谥、平谥)后人总结其一生功过给的一个最后评价,也就是盖棺定论。最早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而秦始皇废除了谥法,汉朝恢复。
年号是在位期间使用的纪年,例如汉武帝的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明清开始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明英宗用了两个(正统、天顺)。
庙号是最重要的,例如汉高祖,唐太宗,清世祖之类,这是在太庙里的牌位上写的,祖高于宗。
现在来分你的类,文帝 景帝 光武帝 桓帝 明帝 孝文帝 炀帝 这都是谥号。刘备是名讳,谥号是昭烈帝,晋武帝 宋武帝 陈后主是庙号,康熙 同治都是年号。
谥法有讲究的,你需要来找我。比个例子,经纬天地曰文 克祸定乱曰武。

1 文帝 景帝 2汉光武帝 3 桓帝 4汉明帝6 晋武帝 7晋元帝 8宋武帝 9孝文帝 11隋炀帝 这些是谥号,谥号是指皇帝死后,后世大臣根据他生前的功绩做出的评价。
5刘备是名字。12武则天 13成吉思汗 10陈后主(陈朝末代君主) 比较特殊,也是别人对他们的称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谥号,但不是很标准。变相的说,这实际是一种私谥,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武则天,成吉思汗,陈后主虽是帝王,但是他们的谥号在历史中是比较特定的,特别是成吉思汗,因其在位期间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小,故谥号也是按本民族的方法而定的,武则天则特殊在她是女性,故而谥号也比较特殊。陈后主是末代君主,后主就成为后代历史学者对他的一个特殊的称谓。

14雍正 15顺治帝 16康熙 17光绪帝 18同治 19嘉庆帝 20咸丰帝
是年号。
记住一点,历史提到两汉皇帝时一般用谥号,唐宋皇帝一般用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等,庙号也是在皇帝死后才有的称号,是指在太庙或是宗庙祭祀时用的称号;明清的皇帝一般用年号,如明洪武等等

古代大臣谥号大全以及解释
答:单谥“文”的是文官最高的谥号了,单谥“文”的就王安石和韩愈,历史上也只有这个两个。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代权利...

列举古人的谥号
答:欧阳修谥号文忠,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又字灵均,无谥号。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谥号文贞。(元代皇帝在1342年为杜甫封的谥号) ...

中国古代帝王的谥号都有哪些?
答:逸周书.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这应是谥法的初始。而周王室之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而要算是自称,从成康昭穆等开始才算是谥号。 拟定谥号有一套固定的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分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

世界上 排名前三十的 谥号 都有 哪些 呢?
答:文、武、成、康、昭、穆、孝、宣、平、桓、景、襄、高、明、章、大 王、皇、帝、公、侯、尧、舜、禹、汤等。请注意,这些谥号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且不同文献或历史时期对这些谥号的解释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如果您需要更详细或最新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专业资料。

古代武将的谥号有哪些?
答:、陶侃(长沙公);魏咏之 【南北朝】太原王慕容恪;朔方侯梁平老;巴郡王李武;新淦侯王懿;保城侯夏侯夔;鱼复侯徐世谱;定襄侯孙玚;陈留王无虔;东海王孔伯恭;交阯侯周几;西河公李贤;高阳侯达奚武;隋王杨忠 隋以后就再也没有单以“桓”一个字作为谥号的,“桓”就多出现在二字谥中。

我国古代帝王的称谓哪些是年号,庙号,谥号
答:古代帝王有很多称谓,庙号、谥号、年号,这些称谓有的是帝王生前只用的,也有的是帝王死了以后追封的。其中的谥号,就是说帝王死了以后根据他生前的功绩所追封的一个称谓。这些称谓在我们看的古书中经常有,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庙号是起源于商朝的,一开始是非常的严格的,后来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也是...

古代所有名人谥号大全
答: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文人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

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如何区分?
答:例如:1、大唐(国号)玄宗(庙号)开元圣文神武(尊号)至道大圣大明孝(谥号)皇帝李隆基(姓名)。他的年号:开元、天宝。历史上,称呼唐玄宗、唐明皇(清朝以后,避讳“玄”字,玄是康熙皇帝的名字)2、大清(国号)圣祖(庙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谥号)皇帝爱新觉罗(...

武将谥号有哪些啊?
答:谥号 谥号(posthumous title)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

古人死后,给予什么称号以褒贬善恶?
答: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文官谥号:一般文臣的谥号前面有个“文”字,比如“文正”“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