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清君主演变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1
汉到清君主专制是如何演化的?

西汉: ①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 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 “附益法”逐渐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北宋: ①设三衙统领禁军,收地方精兵 ②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③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元朝:设置行省制度 目的、概况、意义P16 5、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使监察百官汉武帝:刺史制度作用: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元:御史台(汉以后一直都存在)
明:都察院作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因专制制度本质决定,实际效能有限讨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清:通过设立军机处扩大了皇权
。。。。。

这个话说的有问题,一直都是封建君主专制
你要说政治制度的话,汉朝有个刺史制,是监督的
然后又个察举制,选官员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九品中正制 选官的
隋唐时期科举制,选官的 然后三省六部制,是行政的
宋朝时期加强了专职,如通判的设置,等等
明朝是废丞相,设三思制度,还有六部

秦朝
秦始皇嬴政 前259年-前210年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30年—前207年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50岁 前256年-前195年
汉惠帝 刘盈 24岁 前210年—前188年
汉文帝 刘恒 46岁 前202年-前157年
汉景帝 刘启 48岁 前188年-前141年
汉武帝 刘彻 70岁 前156年-前87年
汉昭帝 刘弗陵 21岁 前94年—前74年
汉废帝(昌邑王) 刘贺 34岁 前92年—前59年
汉宣帝 刘询 45岁 前91年—前49年
汉元帝 刘奭 42岁 前74年—前33年
汉成帝 刘骜 45岁 前51年—前7年
汉哀帝 刘欣 26岁 前26年—前1年
汉平帝 刘箕子 14岁 前9年—5年
孺子婴 刘婴 21岁 5年—25年

新朝
王莽 68岁 前45年-23年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63岁 前6年-57年
汉明帝 刘庄 48岁 28年—75年
汉章帝 刘炟 32岁 57年—88年
汉和帝 刘肇 27岁 79年—105年
汉殇帝 刘隆 2岁 105年—106年
汉安帝 刘祜 32岁 94年—125年
汉顺帝 刘保 30岁 115年—144年
汉冲帝 刘炳 3岁 143年—145年
汉质帝 刘缵 9岁 138年—146年
汉桓帝 刘志 36岁 132年—167年
汉灵帝 刘宏 34岁 156年—189年
汉少帝 刘辩 15岁 176年—190年
汉献帝 刘协 54岁 181年—234年

三国-蜀
汉昭烈帝 刘备 63岁 161年-223年
汉怀帝 刘禅 65岁 207年-271年

三国-魏
魏文帝 曹丕 40岁 187年—226年
魏明帝 曹睿 34岁 205年—239年
魏齐王 曹芳 43岁 232年—274年
魏高贵乡公 曹髦 20岁 241年—260年
魏元帝 曹奂 58岁 245年—302年

三国-吴
吴大帝 孙权 71岁 182年-252年
东吴废帝 孙亮 18岁 243年—260年
东吴景帝 孙休 30岁 235年-264年
东吴末帝 孙皓 43岁 242年—284年

西晋
晋武帝 司马炎 55岁 236年—290年
晋惠帝 司马衷 48岁 259年—307年
晋怀帝 司马炽 30岁 284年—313年
晋愍帝 司马邺 18岁 300年—317年

东晋
晋元帝 司马睿 47岁 276年—323年
晋明帝 司马绍 27岁 299年—325年
晋成帝 司马衍 22岁 321年—342年
晋康帝 司马岳 23岁 322年—344年
晋穆帝 司马聃 19岁 343年—361年
晋哀帝 司马丕 25岁 341年—365年
晋废帝 司马奕 45岁 342年—386年
晋简文帝 司马昱 52岁 321年—372年
晋孝武帝 司马曜 35岁 362年—396年
晋安帝 司马德宗 37岁 382年—418年
晋恭帝 司马德文 37岁 385年—421年

十六国-前赵
刘渊(在位:304年—310年)
刘聪(在位:310年—318年)
刘粲(在位:318年)
刘曜(在位:318年—328年)

十六国-成汉
李特(在位:303年—304年)
李雄(在位:304年—334年)
李期(在位:334年—338年)
李寿(在位:338年—343年)
李势(在位:343年—347年)

十六国-前凉
张寔(在位:314年—320年)
张茂(在位:320年—324年)
张骏(在位:324年—346年)
张重华(在位:346年—353年)
张祚(在位:353年—355年)
张玄靓(在位:355年—363年)
张天锡(在位:363年—376年)

十六国-后赵
石勒(在位:319年—333年)
石弘(在位:333年—334年)
石虎(在位:334年—349年)
石鉴(在位:349年—350年)
石祗(在位:350年—351年)

十六国-前燕
慕容皝(在位:337年—348年)
慕容俊(在位:348年—359年)
慕容暐(在位:360年—370年)

十六国-前秦
苻健(在位:351年—355年)
苻生(在位:355年—357年)
苻坚(在位:357年—385年)
苻丕(在位:385年—386年)
苻登(在位:386年—394年)
苻崇(在位:394年)

十六国-后秦
姚苌(在位:384年—416年)
姚泓(在位:416年—417年)

十六国-后燕
慕容垂(在位:384年—396年)
慕容宝(在位:396年—398年)
慕容盛(在位:398年—401年)
慕容熙(在位:401年—407年)

十六国-西秦
乞伏国仁(在位:385年—388年)
乞伏乾归(在位: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乞伏炽磐(在位:412年—428年)
乞伏暮末(在位:428年—431年)

十六国-后凉
吕光(在位:386年—399年)
吕纂(在位:399年—401年)
吕隆(在位:401年—403年)

十六国-南凉
秃发乌孤(在位:397年—399年)
秃发利鹿孤(在位:399年—402年)
秃发傉檀(在位:402年—414年)

十六国-南燕
慕容德(在位:398年—405年)
慕容超(在位:405年—410年)

十六国-西凉
李皓(在位:400年—417年)
李歆(在位:417年—420年)
李恂(在位:420年—421年)

十六国-夏
赫连勃勃(在位:407年—425年)
赫连昌(在位:425年—428年)
赫连定(在位:428年—431年)

十六国-北燕
慕容云(在位:407年—409年)
冯跋(在位:409年—430年)
冯弘(在位:430年—436年)

十六国-北凉
段业(在位:397年—399年)
沮渠蒙逊(在位:401年—433年)
沮渠牧犍(在位:433年—439年)

南朝-宋
宋武帝 刘裕 (363-422)420年称帝 在位3
宋少帝 刘义符(406-424) 422年即位 在位3年
宋文帝 刘义隆(407-453) 424年即位 在位30年
宋孝武帝 刘骏 (430-464) 453年即位 在位12年
宋前废帝 刘子业 (449-465) 464年即位 在位6个月
宋明帝 刘彧 (439-472) 465年即位 在位8年
宋后废帝 刘昱 (463-477) 472年即位 在位5年
宋顺帝 刘准(469-480) 477年即位 在位3年

南朝-齐
齐高帝 萧道成(427-482) 479年称帝 在位4年
齐武帝 萧赜(440-493) 482年即位 在位11年
齐郁林王 萧昭业 (473-494) 493年即位 在位1年
齐海陵王 萧昭文(480-494) 494年即位 在4个月
齐明帝 萧鸾(452-498) 494年即位 在5年
齐东昏侯 萧宝卷(483-501) 498年即位 在3年
齐和帝 萧宝融(488-502) 501年即位 在1年

南朝-梁(502-557)
武帝 萧衍(464-549) 502年称帝 在位48年 86岁

简文帝 萧纲(503-551) 549年即位 在位2年
元帝 萧绎(508-554) 552年即位 在位3年
敬帝 萧方智(543-557) 555年即位 在位2年

南朝-陈(557-589)
武帝 陈霸先(503-559) 557年称帝 在位3年

文帝 陈蒨(522-566) 559年即位 在位7年
废帝 陈伯宗(552-570) 566年即位 在位2年
宣帝 陈顼(528-582) 568年即位 在位14年
后主 陈叔宝(553-604) 582年即位 在位7年 。

北朝-魏
北魏道武帝 拓跋圭 39岁 371年—409年

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 32岁 392年—423年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45岁 408年—452年
北魏文成帝 拓跋濬 26岁 440年—465年
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 23岁 454年—476年
北魏孝文帝 元宏 33岁 467年—499年
北魏宣武帝 元恪 33岁 483年—515年
北魏孝明帝 元诩 19岁 510年—528年
北魏女帝 元婴 01岁 528年—528年
北魏幼主 元钊 03岁 526年—528年
北魏孝庄帝 元子攸 24岁 507年—530年
北魏节闵帝 元恭 35岁 498年—532年
北魏安定王 元朗 20岁 513年—532年
北魏孝武帝 元修 25岁 510年—534年

北朝-西魏(傀儡)-北齐
西魏文帝 元宝炬 45岁 507年—551年
西魏废帝 元钦 16岁 525年—554年
西魏恭帝 拓跋廓 21岁 537年—557年
北齐文宣帝 高洋 31岁 529年—559年
北齐废帝 高殷 17岁 545年—561年

北齐孝昭帝 高演 27岁 535年—561年
北齐武成帝 高湛 32岁 537年—568年
北齐后主 高纬 21岁 556年—577年
北齐幼主 高恒 8岁 570年—578年

北朝-东魏-北周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28岁 524年—551年
北周孝闵帝 宇文觉 16岁 542年—557年
北周明帝 宇文毓 27岁 534年—560年
北周武帝 宇文邕 36岁 543年—578年
北周宣帝 宇文赟 22岁 559年—580年
北周静帝 宇文阐 09岁 573年—581年


隋文帝 杨坚 64岁 541年-604年
隋炀帝 杨广 50岁 569年—618年
隋恭帝 杨侑 15岁 605年—619年(李渊立)
隋皇泰主 杨侗 16岁 604年—619年(元文都立)


唐高祖 李渊 70岁 566年-635年
唐太宗 李世民 51岁 599年—649年
唐高宗 李治 56岁 628年—683年
周-武则天 武瞾 82岁 624年-705年
唐中宗 李显 56岁 656年—710年
唐殇帝 李重茂 20岁 695年—714年
唐睿宗 李旦 55岁 662年-716年
唐玄宗 李隆基 78岁 685年-762年
唐肃宗 李亨 52岁 711年-762年
唐代宗 李豫 54岁 726年-779年
唐德宗 李适 64岁 742年-805年
唐顺宗 李诵 46岁 761年-806年
唐宪宗 李纯 43岁 778年—820年
唐穆宗 李恒 30岁 795年—824年
唐敬宗 李湛 18岁 809年—826年
唐文宗 李昂 32岁 809年—840年
唐武宗 李炎 33岁 814年—846年
唐宣宗 李忱 50岁 810年—859年
唐懿宗 李漼 41岁 833年—873年
唐僖宗 李儇 27岁 862年—888年
唐昭宗 李晔 38岁 867年—904年
唐哀帝 李柷 17岁 892年—908年

五代-后梁
后梁太祖 朱温 61岁 852年-912年
后梁郢王 朱友圭 30岁 884年—913年
后梁末帝 朱友贞 36岁 888年—923年

五代-后唐
后唐庄宗 李存勖 42岁 885年-926年
后唐明宗 李嗣源 67岁 867年-933年
后唐闵帝 李从厚 21岁 914年—934年
后唐末帝 李从珂 52岁 885年—936年

五代-后晋
后晋高祖 石敬瑭 51岁 892年-942年
后晋出帝 石重贵 61岁 914年-974年

五代-后周
后周太祖 郭威 51岁 904年—954年
后周世宗 柴荣 39岁 921年—959年
后周恭帝 柴宗训 21岁 953年—973年

十国-后汉
后汉高祖 刘知远 54岁 895年—948年
后汉隐帝 刘承祐 20岁 931年—950年

十国-北汉
北汉世祖 刘崇 60岁 895年-954年
北汉睿宗 刘钧 43岁 926年-968年

十国-吴
吴太祖 杨行密 54岁 852年-905年
吴烈祖 杨渥 23岁 886年—908年
吴高祖 杨隆演 24岁 897年—920年
吴睿帝 杨溥 38岁 900年-937年

十国-南唐
南唐烈祖 李昪 56岁 888年-943年
南唐元宗 李璟 46岁 916年—961年
南唐后主 李煜 42岁 937年—978年

十国-南汉
南汉高祖 刘岩 54岁 889年-942年
南汉殇帝 刘玢 24岁 920年—943年
南汉中宗 刘晟 39岁 920年-958年
南汉后主 刘鋹 38岁 943年—980年

十国前蜀
前蜀高祖 王建 72岁 847年-918年
前蜀后主 王衍 28岁 899年—926年

十国-后蜀
后蜀高祖 孟知祥 61岁 874年-934年
后蜀后主 孟昶 47岁 919年-965年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50岁 927年-976年
宋太宗 赵光义 59岁 939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55岁 968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54岁 1010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36岁 1032年—1067年
宋哲宗 赵煦 25岁 1076年—1100年
宋神宗 赵顼 38岁 1048年—1085年
宋徽宗 赵佶 54岁 1082年—1135年
宋钦宗 赵桓 57岁 1100年—1156年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81岁 1107年-1187年
宋孝宗 赵昚 68岁 1127年-1194年
宋光宗 赵惇 54岁 1147年—1200年
宋宁宗 赵扩 57岁 1168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60岁 1205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35岁 1240年—1274年
宋恭帝 赵显 53岁 1271年—1323年
宋端宗 赵昰 11岁 1268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9岁 1271年—1279年

辽(契丹)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55岁 872年-926年
辽太宗 耶律德光 46岁 902年-947年
辽世宗耶律阮 34岁 918年-951年
辽穆宗耶律璟 39岁 931年-969年
辽景宗耶律贤 35岁 948年-982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61岁 971年-1131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40岁 1016年-1055年
辽道宗耶律洪基 70岁 1032年-1101年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54岁 1075年-1128年

金(女真)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56岁 1068年-1123年
金太宗 完颜晟 61岁 1075年-1135年
金熙宗 完颜亶 31岁 1119年-1149年
金海陵王 完颜亮 40岁 1122年-1161年
金世宗完颜雍 67岁 1123年-1189年
金章宗完颜璟 41岁 1168年-1208年
金卫绍王完颜永济 61岁 1153年-1213年
金宣宗完颜珣 61岁 1163年-1223年
金哀宗完颜守绪 37岁 1198年-1234年

西夏(党项)
夏景宗 李元昊 46岁 1003年—1048年
夏毅宗李谅祚 21岁 1047年—1067年
夏惠宗李秉常 26岁 1061年—1086年
夏崇宗李乾顺 57岁 1083年—1139年
夏仁宗李仁孝 70岁 1124年-1193年
夏桓宗李纯祐 30岁 1177年—1206年
夏襄宗李安全 42岁 1170年—1211年
夏神宗李遵顼 64岁 1163年-1226年
夏献宗李德旺 46岁 1181年—1226年

元(蒙古)
元太祖(追谥) 铁木真 66岁 1162年-1227年
元睿宗(追谥) 拖雷 41岁 1192年-1232年
元太宗(追谥) 窝阔台 56岁 1186年—1241年
元定宗(追谥)贵由 43岁 1206年-1248年
元宪宗(追谥)蒙哥 52岁 1208年—1259年
元世祖 忽必烈 80岁 1215年-1294年
元成宗 铁穆耳 43岁 1265年-1307年
元武宗 海山 31岁 1281年-1311年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36岁 1285年—1320年
元英宗 硕德八剌 21岁 1303年—1323年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36岁 1293年—1328年
元天顺帝 阿速吉八 9岁 1320年—1328年[1]
元文宗 图帖睦尔 29岁 1304年—1332年
元明宗 和世 30岁 1300年—1329年
元宁宗 懿璘质班 07岁 1326年—1332年
元惠宗 妥欢帖睦尔 51岁 1320年—1370年
元昭宗 爱猷识理达腊 40岁 1339年—1378年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71岁 1328年-1398年
明惠宗(建文)朱允炆 26岁 1377年—1402年
明成祖(永乐)朱棣 65岁 1360年-1424年
明仁宗(洪熙)朱高炽 48岁 1378年—1425年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38岁 1398年-1435年
明英宗(正统、天顺)朱祁镇 38岁 1427年—1464年
明代宗(景泰)朱祁钰 30岁 1428年—1457年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 41岁 1447年—1487年
明孝宗(弘治)朱祐樘 36岁 1470年-1505年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 31岁 1491年—1521年
明世宗(嘉靖)朱厚熜 60岁 1507年-1566年
明穆宗(隆庆)朱载垕 36岁 1537年—1572年
明神宗(万历)朱翊钧 58岁 1563年-1620年
明光宗(泰昌)朱常洛 39岁 1582年—1620年
明熹宗(天启)朱由校 23岁 1605年—1627年
明思宗(崇祯)朱由检 35岁 1610年—1644年

南明
明安宗(弘光)朱由嵩 40岁 1607年—1646年
明绍宗(隆武)朱聿键 45岁 1602年—1646年
明文宗(绍武)朱聿𨮁 43岁 1605年-1647年
明昭宗(永历)朱由榔 38岁 1625年—1662年
大顺(永昌)李自成 40岁 1606年-1645年
大西(大顺)张献忠 42岁 1606年—1647年

清(后金)
清太祖(天命)努尔哈赤 68岁 1559年-1626年
清太宗(天聪、崇德)皇太极 52岁 1592年-1643年
清世祖(顺治)福临 24岁 1638年—1661年
清圣祖(康熙)玄烨 69岁 1654年-1722年
清世宗(雍正)胤禛 58岁 1678年-1735年
清高宗(乾隆)弘历 89岁 1711年-1799年
清仁宗(嘉庆)颙琰 61岁 1760年-1820年
清宣宗(道光)旻宁 69岁 1782年-1850年
清文宗(咸丰)奕詝 31岁 1831年-1861年
清穆宗(同治)载淳 19岁 1856年—1874年
清德宗(光绪)载湉 38岁 1871年-1908年
清逊帝(宣统)溥仪 62岁 1906年-1967年 (1911年退位)

为个人资料,如有出入以官方文件为准。

汉到清君主专制是如何演化的?
答:3、北宋: ①设三衙统领禁军,收地方精兵 ②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③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元朝:设置行省制度 目的、概况、意义P16 5、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使监察百官汉武帝:刺史制度作用: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元:御史台(汉以后一直都存...

...君主专制是如何演变的 体现的历史知识是什么
答: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

秦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
答: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增设军机...

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
答:6、清朝君主制度达到顶峰——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 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皇权(受限制)(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皇帝(集权)(3)雍正:军机处的设置(上传下...

【紧急】结合史实说明“从汉至清”君主制度是如何逐步加强的。_百度...
答: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皇帝以分权达到集权,加强君主专制 宋设政事堂,参加此会议的官员地位都相当于丞相,还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权力 明,直接废了丞相,皇帝直接统帅六部 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大事全决于皇帝,还有密折奏事制,加强对地方的...

概述西汉至清代内外朝演变的史实
答:西汉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置了内朝和外朝。内朝的设立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君主专制。唐朝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的时候实行二府三司。加强了皇权。明朝的时候。废丞相权分六部。后来又设立了内阁。内阁制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的时候。雍正帝的时候。设立...

中国有汉到清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朝代,时间,名称,内容,作用)求大神...
答:(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

中国古代从汉至明清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

中国古代君主专政的演变
答: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清: 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六部 。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过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宣政院。特点 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结束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秦汉唐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 概括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各...
答:5、雍正时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设置是清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重要标志,也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参考资料:http://edu.people.com.cn/GB/60535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