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22分)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5-24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1)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2)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 (3)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

(1)“坏井田,开阡陌”。(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其在经济上的标志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以材料中的语句是“坏井田,开阡陌”(2)本问是对材料的概况理解能力,“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可总结诶得出。(3)本问要求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材料一中体现出的是措施和影响,材料四中有个人性格的叙述,只要用一个角度分析即可,难度不大。(4)本问是对改革的认识问题,从历史潮流和生产力角度来分析,言之合理即可。

(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4分)
(2)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2分)
(3)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2分)
(4)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