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问》篇,“子墨子曰:焉在不知来?”是什么意思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
译文: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
其:
刀子的
【原文】
子墨子见齐太王曰:“今有刀於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太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太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太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 (《墨子.鲁问》)
【译文】
墨子会见齐太王时说:“假如有一把刀在这里,用人头来试验,一下子就砍下来了,可以称得上锋利了吧?”太王说:“锋利。”墨子说:“多用些人头来试验,一下子就砍下来了,可以称得上锋利了吧?”太王说:“锋利。”墨子说:“刀是锋利了,谁将遭受这种不祥的事呢?”太王说:“刀经受了它的锋利(被证明了锋利),试验的人遭受了这种不祥的事。”
彭轻生子说:“过去的事情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不可以知道。”墨子说:“假设你的父母亲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即将遇到灾难,以一日的期限,到达那里他们就活下来了,不到就死了。现在有坚固的车子和骏马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有驽马和四方形轮子的车,使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一种呢?”彭轻生子回答说:“乘坐骏马拉的坚固的车子,可以很快到达。”墨子说:“怎能断言未来的事不可知呢?”
“焉在不知来”的意思是:怎么断定未来的事情是不可知的呢?
墨子是怎样的人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更...
鲁问的原文欣赏
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闻而见之。吴虑谓子墨子:“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乎?”吴虑曰:“有。”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为得一升粟(15),...
古代文学史中墨子的五物十事
五物一般是指水、火、木、金、土,是五行说的基础,和墨子没什么关系。惠子倒是有“历物十事”之名辩思想: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
墨子评价
《墨子》书载:“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鲁问》篇云:"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 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末可知也, 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
墨子与鲁班相比谁厉害?_
“飞机”的实验,“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参见《韩非子· 储说左上篇》),墨子的弟子都非常赞叹,说老师您真行,用木头做个东西,能在...所以,我义的钩、镶,胜过 (参见《墨子-鲁问》)这是鲁班与墨子第二次较量。鲁班那个气啊,墨子你这不是唱高调吗?就不能来点实际的吗?鲁班决心要与墨子...
墨家的著作
《申子》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墨家约产生于战国...
求关于墨子思想的介绍
《鲁问》篇云:"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 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末可知也, 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诗人序》云: "在心为志。"故"志"为"志向、动机"之意。《孟子.公孙丑上》云:"故事半古...
在《墨子·鲁问》中,“子墨子闻而止之”怎么翻译
鲁阳文君计划对郑国发动攻击,墨子得知此事后,迅速采取行动阻止了这场潜在的冲突。当时,鲁阳文君的军事力量强大,意图扩张领土,目标锁定在邻近的郑国。然而,正当鲁阳文君准备发起攻势之际,墨子却闻讯而至,竭力劝阻,阻止了这场可能引发更大规模战争的行动。墨子之所以极力阻止鲁阳文君,是因为他深知这场...
墨子是哪个学派
墨子把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这一类征伐叫作“诛”,认为这一类征伐是顺应天意和民心的。在名(概念)与实(具体事物)的关系上,墨子主张名从属于实。他认为天下所以认为有的,必然是大家耳闻目睹的,反之,则认为无。他举例说,盲人所以不知道黑白,不是他讲不出黑白的名称,而是因为他看不到...
焉字的一词多义?
曰:“人畏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翻译: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 杨倩说:“...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孟子...《墨子·鲁问》有的地方“焉”字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比较常见。如:故先王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