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那亚会议的背景和经过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1
热那亚会重现80年前的辉煌吗?

只能说,热那亚开局很好...但是 还是没戏

热那亚是地中海沿岸的第二大港,仅次于法国的马赛,为意大利第一大港。这里地处意大利著名“工业三角”区的南部,造船是主要工业。有铁路与国内各大城市以及法国、瑞士等相连。城市沿海岸伸展,向东西方向延伸约25公里,向内陆伸进约15公里,整个城市依托在山坡之上。

在居民区内,是一排排依山势建成的现代楼房建筑,蜿蜒几百米,夜晚山上山下灯火辉煌,景色十分迷人。

这里是山区和丘陵地带,海拔较高,有些地方达千米以上。利古里亚北部山脉形成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内陆的气流,如之有漫长的海岸线,因此这里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而截止往北,气候演变为大陆性气候。臭烘烘冬季降雨量大,越往东降雨量越多,山地多,气候适宜树木生长,因此这里植树的面积占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意大利树木最密集的地区。总面积为237平方公里,人口80多万,密度大。

由于这时的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曾招致历史王朝的争夺及饱受异族的侵略。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在上定居,是罗马舰队的司令中所在地。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公元6世纪中叶,热那亚被拜占庭帝国占据。641年,又遭伦巴第人占领。8世纪中叶,成国独立的城市国家,拥有强大的海军。公元10世纪,热那亚共和国成立。12世纪,十字军战争期间,同君士坦丁堡、塞浦路斯、叙利亚和突尼斯等建立了贸易关系,13世纪达到鼎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是地下抵抗运动组织的中心。市区散落在沿湾狭长平地与亚平宁山坡之上。山上的古堡至今仍屹立如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里修建了铁路,新修了公路,发展了工业及造船业,成为“工业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港口由老港和新港两部分组成,在新港的外围有一条长达5公里的防洪堤。新老两部分水域外面积共45平方公里,码头长22公里,可同时停泊200多艘船只,供100多艘货船同时装卸货物。

热那亚拥有许多中世纪的教堂,旅游业发达,每年过往游客约50万人。热那亚人多精明能干的商人,他们的经验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海洋贸易而逐步积累起来的,不少生意人已变为巨富。该市的人均收入仅次于米兰和都灵,居意大利第三位。

热那亚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港口因素外,还诞生了不少著名历史人物和航海家、建筑家、音乐家、诗人、为这里增光添辉。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28日照会英、法、意、日、美等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资本主义国家中主张与苏俄建立经济联系的势力有所增长。帝国主义国家中有的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维埃政权,转而采取外交、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开会,根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议通过决议召开热那亚会议。戛纳决议提出举行热那亚会议的 6项先决条件: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制度;保障外国资本、财产和利润不受侵犯;凡希望得到外国贷款的政府,应明确承认该国历届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或赔偿被接管的外国人财产;保证财政货币流通以利贸易;放弃颠覆别国的宣传;停止对邻国的敌对行动。2月25日,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在布伦会谈,决定取消原定在会议上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凡尔赛和约》问题;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各项经济要求,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3月20~28日在伦敦召开协约国专家会议,秘密研究“俄国问题”并拟定备忘录(史称《伦敦专家备忘录》),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总计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发还或赔偿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财产,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允许外国人在苏俄享有治外法权,由协约国监督苏俄财政。备忘录同时确认苏俄可按照《凡尔赛和约》第116条的规定向德国索取赔款。
然而,劳合·乔治的以承认换让步的主张在国内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许多政界人物都表示异议,其中最典型的反对派代表是温斯顿·丘吉尔和外交大臣乔治·寇松。寇松声称他不能从中“分辨出哪怕是极小的对英国的好处”。奥斯丁·张伯伦强调英苏贸易协定的执行情况加大了英国对苏的不信任:称1921年签定的英苏贸易协定是一个“笑料”。丘吉尔则指责政府是在没有得到苏俄政府的明确答复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活动,他认为苏俄根本就不会承认戛纳条件。到了3月下旬,矛盾的激化几乎一度使联合政府濒于分裂。丘吉尔甚至扬言:“告诉我这个小人(指劳合·乔治)将走哪条路,那么我将背道而驰”。劳合·乔治毫不让步,同样以辞职来捍卫自己的政策:“如果丘吉尔看到自己的战争计划被红军粉碎而羞恼成怒,······,宁愿辞职也不同意承认俄国,那么政府就应当在丘吉尔和我之间有所抉择”。 由于双方的互不退让使英国联合政府面临分裂的危险,奥斯丁·张伯伦意识到这种僵局的严重后果,极力从中调解。他与寇松讨论政府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一个变通的解决办法,即主张在苏俄接受戛纳条件与正式给予承认之间增加一个试验期,以考察苏俄是否仅仅口头上接受戛纳条件或准备实施它们。实际上劳合·乔治把自己的政策建立在苏俄渴望回归欧洲大家庭这一点上。一旦苏俄在会上的态度出乎英国的预想之外,那么英国的外交乃至以此为基石的整个热那亚会议计划将完全成为泡影 。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欢迎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任命人民委员会主席В.И.列宁为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为副团长,并决定,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由副团长代行团长一切权力。为了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2月22日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8个苏维埃共和国签订议定书,委托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代表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利益。1922年 3月底,苏俄代表赴会途中在里加与波罗的海沿岸3国(拉脱维亚、波兰、爱沙尼亚)达成在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4月初在柏林与德国就建立两国正常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双方保证在会议上保持密切接触。



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中苏建交分别是什么会议
答:1、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

大陆会议的背景资料
答:1603-1733年,英国陆续在北美大西洋沿岸至阿帕拉契亚山脉之间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居民是来自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移民。这些移民的大多数是下层劳动群众,且多为新教徒。由于早期的移民多数来自英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英国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具有民主意识。这些为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

历史上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有什么相同点
答:1、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会议 巴黎和会处理德奥保土等战败国,确定了欧洲在一战后的格局,后来加上华盛顿会议的对远东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格局,从而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即将战败时召开,确定了雅尔塔体制,即美苏均势,共同瓜分。后来演变成美苏两大超级大国...

慕尼黑会议的历史背景
答:慕尼黑会议召开前,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居住着300多万德意志族,大部分居住在该国的苏台德地区。德国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之间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区德意志族,充当侵略工具。1938年3月,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4月,希特勒唆使德意志族人要求苏台德区自治,德军同时在德、...

瓦窑堡会议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
答:这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

简述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及意义。
答:1、背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2、内容: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

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历史背景
答:1月14日下午,罗斯福乘飞机横渡大西洋也来到了卡萨布兰卡,会议随即正式召开,历时10天。在会议中丘吉尔提出出兵占领巴尔干诸国,力图从德国手中夺回巴尔干地区和扩大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促使中东石油基地,并与将要进入这个地区的苏联红军相对抗。罗斯福怀着更深的计谋,认为在多山地带的巴尔干半岛登陆,...

旧金山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1945年
答: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等五十个国家参加,中国代表团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会议的任务是以1944年8月~10月召开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建议案作为基础制定联合国宪章,会议上展开了两条路线的斗争。美英两国企图把联合国作为他们争霸世界的工具;苏联代表努力争取制定一个包括国际法上...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有什么异同?
答:1921年11月12日,来自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的代表齐聚美国华盛顿的独立纪念馆,举行了华盛顿会议。3、结果不同 巴黎和会 三个人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包括阿尔萨斯、...

巴黎经济会议的背景及其内容和影响是什么样的?
答:会谈中,英法两国迎合美国提出的条件,主张制订欧洲统一的经济计划。前苏联则予以反对,认为统一的经济计划是干涉别国经济和内政。英法外长态度强硬,并向外界散布前苏联破坏会议的舆论。7月2日,前苏联政府决定退出会议。次日,英法筹划召开巴黎经济会议,邀请除德国和西班牙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参加,讨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