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法国微电影《盲人调音师》 是有什么寓意么?
对于短片来说,浓缩的必须是精华,本片成功的做到了这点。
调音师肯定是被杀死了(我看的视频标题就提示重看开头。。。),他相信自己的演技完美无瑕,那是因为之前他并没遇到真正要挑战他演技的人。跳舞的少女也许本身就是个暴露狂,餐厅的服务员(钱是对的,调音师故意找茬)对于调音师到底是不是个盲人并不感兴趣,因为这跟他没有利益冲突。主人公的确花了很多功夫去学怎么做一个盲人,他的演技应付之前的角色都是绰绰有余了,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调音师到底犯了几个错误让女主人从刚开始有保留的信任到怀疑再到最后的识破?
总共有五个失误(以下是按照失误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排列的):
1.调音师最后一下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很可能在门后看着,而他按门铃的动作很迅速,如果是盲人应该是摸索着去按的。
2.调音师踩到油漆摔倒的同时看到了尸体,(地上的是油漆,是女主人为了掩盖血腥味故意泼在地上的,女主人家确实在装修,8分16秒门的左边有梯子和一些工具,门的右边有油漆桶)他看到了尸体以后表现出了惊慌这引起了女主人的怀疑。为什么女主人会这么快就怀疑,因为女主人本来就只是有保留的信任。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调音师进门以后女主人把门反锁了,反锁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到四下声音,而之前女主人开门的时候是直接开的,并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这说明之前门没有反锁。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门反锁,就是怕调音师不是盲人,看到尸体后夺门而逃。
3.女主人开始怀疑调音师,于是做了一个测试,很遗憾,这个测试调音师没能通过:8分40秒,调音师要坐下的时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调音师本能的用手撑在钢琴上,而这个钢琴,他之前碰都没有碰到过,盲人怎么会知道没有碰到过的钢琴的位置呢?于是女主人更加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
4.女主人取下调音师的墨镜,她想看看调音师的眼睛,因为有些盲人的眼睛和正常人的眼睛不一样,(比如谢逊的,一看就知道是个瞎子)如果是这样,女主人就可以打消自己的怀疑。于是女主人端详了调音师的眼睛好一会,她看到了什么?隐形眼镜(影片之前的细节:调音师为了伪装盲人带着隐形眼镜)
5.日程本,这个失误是最明显的,正如调音师自己想的:盲人要什么日程本。他不该把衣服给女主人。
其他细节:
调音师的上司说了一句话: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对门邻居就在门眼后面偷窥了调音师,直接识破了调音师假扮盲人,所以她才会满脸疑惑的开门。而调音师并没看到邻居的满脸疑惑,女主人却看到了,女主人以为是自己说丈夫不在家的谎言引起了邻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让调音师进去。也正是邻居这个举动,间接的将调音师推向了地狱。
影片刚开始调音师就是因为紧张过度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败,说明调音师的心理素质并不好,这也为后面买下伏笔:调音师看到尸体以后非常紧张,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误不断。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的老头)的死状过于平静,他在临死前也没发觉有人用钉枪指着他的太阳穴?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盲人。这也同时说明女主人对盲人非常了解,识破调音师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为什么邻居识破了调音师却没有揭穿他,这是因为她发现女主人也在扯谎。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还一把年纪,照理说不会单独出门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说他丈夫不在家,这也引起了邻居的怀疑,所以邻居开门时的困惑表情是来自于两个人的,邻居发现两个人都在扯谎,所以她不知道说什么。
很多人对老头死在地上还是沙发上有争论,为什么我觉得老头是死在沙发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为我想不到一个理由凶手把老头杀死在地上还扶到沙发上坐好,血迹会弄脏沙发和枕头,会加大处理尸体和血迹的工作量,个人意见。
寓意什么的就不揭示了,观众也应该是各有各的理解和体会。
(引用的是个人觉得豆瓣上比较好的评论~)
这里试听(不太一样)http://www.gangqinpu.com/html/18547.htm
这里下载http://www.popiano.org/gangqinpu/file/261238.htm
需要转换成midi文件你的酷狗才能播放,软件在http://pu.onegreen.net/Soft/HTML/Soft_59.html
开头的声音是女主角的自杀,因为邻居看到了调音师,女主角不会杀人,否则邻居一定觉得蹊跷,一定会报警,从片子也能看出邻居本身就怀疑老太太,老太太应该发现了男主是假盲人,但鉴于杀了他也会暴露(再加上被音乐感动),老太太只能自杀。在这个社会,不停的伪装才能活下去。男主角最后没死,音乐到最后字幕都继续弹奏着....导演却告诉了我们整个人类的灭亡。
人人伪装,能够更好的活下去,却也是堕落的开始。男主没死,以后还可以以此为生,导演是想说明一个更大层面的悲剧,社会需要伪装才能活下去,导演画出了一副巨大的末日图画。
至于男主为什么不反抗,其实不是入戏过深的问题,一开始门就被反锁好几下,反抗不一定成功,不如继续伪装。这也说明了,伪装是不可避免的,伪装是在这个社会最优化的选择。
扩展资料
影片开始就大量采用特写、近景镜头,但是还是基本表现出男主所处的环境,并且男主没有穿衣服,我认为会有起到触发观众好奇心的作用,并且使用特写镜头不会对接下来的故事有剧透。
影片陈述方法多数使用男主心理旁白。开头过后,心理旁白直接陈述在努力十五年以后钢琴大赛失败,从此男主被失败所纠缠,可以知道男主的心理素质并不好。镜头切到餐厅,男主大口吃糖暗示男主贪欲大,而且是瞬间的快乐,并不长久。
影片除去片头片尾大概在十分钟左右,男主和老板的谈话占到影片五分钟,所以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大。男主说“人们认为失去会让我们变的更感性”并且男主在工作时小费更多,人们更友善。当老板反骂男主流氓时,男主说“自从音乐大赛以后我再也没弹过钢琴。”我认为是男主无法成为男主并且是在努力十五年以后,于是成为一个弱智来得到关爱和重视,并且是在极大的侥幸心理下完成的。
到了故事主线,老妇人刚开始不愿意开门。男主还是用我是盲人来博取同情心,迫使老妇人开门。进门以后,老妇人至少锁了三四道门锁。背景音乐开始变化,暗示事情即将发生。男主在客厅滑倒,男主看到尸体,背景音乐更快。
在钢琴边上,老妇人明显有个推的动作,男主自然坐在钢琴上,这时给了老妇人脸一个特写,带有怀疑和不安,这时男主对尸体有个发呆过程。老妇人取下男主墨镜,可能已经发现男主的隐形眼镜。
然后开始男主的内心独白,老妇人举枪站在男主身后,最后三句“快点说点什么吧?”把故事推向高潮,因为男主已经接近崩溃,只能无奈弹起钢琴。影片在男主钢琴声中结束,结局在开头已经陈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盲人调音师
看了部微电影《盲人调音师》,看了后去看了下影评,看得我莫名其妙,甚至很荒谬,我都不知道某些人是天生阴暗还是智商有问题,看个电影看不懂就算了嘛,还乱发言。
很多人看了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就是男主角到底死没有?
有的人说死了,有的人说没死,我觉得这个问题无论是死了还是没死都不是关键,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就像热恋中人看见的天空都是特别蓝,天天都是情人节。刚失恋的人看什么都觉得悲剧一样!
但是我个人认为男主角没死,原因有几点:
其一:首先,如果女妇人如果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类型她肯定不会让盲人调音师进去,或者进去后就直接把调音师杀了。
其二:是要我们去想象这个女妇人为什么会杀她的老伴,都这么大把年纪了,两个人都快到了入土年纪了,就算是女妇人因为什么原因把老伴杀了,但是两个人能过到头发花白,感情肯定是有的,这至少能说明老妇人绝对不是一个杀人狂。而且我们看老妇人眼里其实还是有一定的悲伤在里面。
其三:从人性来讲,为什么主人家里会有钢琴,而且女妇人一听她说话就知道不是懂乐器的人,很明显会弹钢琴的是她老伴,而且她老伴曾经肯定给她弹过,或许在她年轻的时候她还在琴声下跳舞!所以她真是要杀调音师,肯定不会犹豫,走过去速战速决,一下用电钻钻死调音师就得了,而她只是站在调音师身后很长时间没动。我估计是她听到琴声想起了她和被她杀死的老伴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她沉醉了!
所以就算最后那不确定的声音到底是关门声还是电钻声我觉得只会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关门声,她让调音师走了,她去自首,这种情况几率不大;另一种就是她自杀了,调音师走了,这种可能性最大,因为自己亲手杀死一个自己爱的人,内心肯定很悲痛!
关于调音师为什么要装盲人,网上很多2B评论是这个男主角在成为钢琴家的路上失败了,自暴自弃,掩耳盗铃之类!我觉得简直是可笑,我都不知道你是拿脚想问题还是你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
调音师在钢琴大赛失败后选择做一个调音师我觉得并不是他自暴自弃,而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且从电影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故意装盲人去偷窥别人。他之所以扮盲人是因为泰姬陵的故事,只有深深失去一样东西你才会做得更出色!
一部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电影,关于人性的电影被你们看成了一部谋杀片,很强大。。。。
请原谅我,都差不多30岁的人了还这么愤青!
这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优质短片。一遍浏览大概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其实不多,但自认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
附带提示说,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全盘取决你看它的角度。
楼上的各位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聊。我就讲讲我的观后感。
影片中的开头就在设局,由主人公的心声表述,与琴声串连在一起,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这些都引起观众的疑问????
主人公是一个钢琴天才,而天才肯定是为人所妒忌的。在主人公失败后,面对必然是来自很多人的冷嘲热讽,挖苦陷害。可以知道此后的生活必然是充满压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成为“盲人”,我认为主要是在逃避现实,以一种的盲人的姿态偷看世人(一群2b,我在偷看),报复世人,从而在潜意识中活得快乐。我感觉这才是主人公真正的最初的动机,而不是大家所说的贪婪。当然,在做“盲人”的过程中,因为人们的不信任,也是主人公获得很多好处,使主人公更加享受这种报复世人,又可以得到好处,当然 主人公是喜欢弹钢琴的。之后,可能没有了最初的那份动机,但是这盲人调音师的身份是主人公感受到了人们久违的真善美,他乐意于这种快乐中。
那个老奶奶原本是不让主人公进来的,知道是盲人后才让主人公进来。我感觉那个老奶奶一直处于犹豫与挣扎中,一方面他有善良的一面,他见主人公是盲人,想着做完事让他走的,同时老奶奶又有凶相的一面,害怕事情败露。因此,老奶奶发现了日记本后一直站在主人公身后迟迟不开枪,伴随着主人公的钢琴声,在犹豫和挣扎。
至于那“啪”的一声,是什么声音呢。我也不敢肯定啊!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这,留给观众无穷的联想。我认为前面肯定是有伏笔的,就是有没有可以看得出,我也看不出啊!
电影的寓意,我认为是人们还有着真善美,只是因为缺乏信任被隐藏了。就像再有老头老奶奶跌倒,如果彼此诚信的话,我想会有更多的人伸出援手的。
这个是明显的二次电影,我刚刚看完,“啪”的一声第一次看 可以理解为是剧院开灯的声音,而第二次看就是钉枪开枪的声音,主角由失败决定假装盲人来获取以前得不到的东西,贪婪而不能自拔,最终选择了演习自救,在他调音的时候可以看到女主人在他背后翻看他日程本的影子,此时已经注定的他的结局。如果不是那么投入的去表演,看到老人的尸体就反抗,一个老女人怎会是他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