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专有名词,求大神解释~
在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中,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习惯上仍按古代的音来读。下面分几个类别为大家介绍。
00一、 人名
00(1)皐陶(yáo):传说中的夏初人。
00(2)墨子,又称墨翟(dí)。
00(3)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又称伍员(yún)。
00(4)魏其(jī),大将也。(《报任安书》)
00(5)是时,侍医夏无且(jū)(秦王随从医官)以其所奉药囊提(dǐ,投击)轲。(《荆轲刺秦王》)
00(6)还有禽滑(gǔ)厘、景差(cuō)等。
00二、 地名
00(1)燕(yān)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00(2)天姥(mǔ)连天向天横。 (《梦游天姥吟留别》)
00(3)愿献商于(wū)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表》)
00(4)越王勾践栖于会(kuài)稽山之上。 (《勾践灭吴》)
00(5)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 (《陈涉世家》)
00(6)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páng)出。 (《阿房宫赋》)
00(7)勾践之地,南至于句(gōu)无之地。(《勾践灭吴》)
00(8)大王见臣列观(guàng)。(《廉颇蔺相如列传》)
00还有并(bīng)汾乔木、吐蕃(bō)、番(pó)阳、番(pān)禺、荥(xíng)阳、镐(hào)京、吐谷(yū)浑等。
00三、官名
00(1)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木兰诗》)
00(2)匈奴呼韩邪单(chán)于。
00(3)仆射(yè)
00四、器物名
00(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 (《石钟山记》)
00(2)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
00(3)锄耰棘钤(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过秦论》)
00(4)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弈秋》)
00(5)羽扇纶(guān)巾(《念奴娇·赤壁》)
00(6)炮(páo)烙
00五、姓氏
00(1)万俟(mò qí),复姓。宋代有人叫万俟禼(非异读,音xiè)。
00(2)尉(yù)迟,复姓。唐代有人名尉迟恭。
00(3)召(shào),单姓。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00(4)种(chóng ),单姓。小种经略相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00(5)区(ōu),单姓。古代有人名叫区寄。(《童区寄传》)
00(6)逢(páng),单姓。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00六、古代少数民族的称呼
00呼韩邪(yé)单于、冒顿(mò dú)、阏氏(yān zhī)(汉代匈奴君主的正妻)、大宛(yuān)、龟兹(qiū
00cí)、焉耆(péng)、大月氏(zhī)
00七、其他异读词语
00缞绖(cuī
00dié)、参乘(shèng)、容臭(xiù)、臧否(pǐ)、虾(há)蟆陵、变徵(zhī)之声(变徵是古代音乐乐调,声韵悲凉)、差(cī)肩而坐(肩并肩坐着)、廪稍(shào)之供、老大嫁作贾(gǔ)人妇、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谋臣与爪(zhǎo)牙之士不可不养也。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用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我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成四种: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这里的“单义词”,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等作时间副词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记住。
多义词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然鲜活的词,是文言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初中花功夫梳理并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组词,给此单音节词组成现汉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此意是否讲得通。如“过”在现汉中有“经/路过”“超过” “过错/失”等,在 “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 均符合句义,但“过错/失”义放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说不通,“过错/失”是名词,此处意为“有过错/失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动词,故须运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释义放入句中不通顺,要变通才能符合现汉的表达习惯。如“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 释为“狗的牙齿”,句意为“那溪流两岸的地势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通!进而猜想可能是说“那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以此来形容那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绕开这个常用规律不讲,中考又要考,光叫学生死记肯定不行。
方法三:总结多义项并辨析。如,“许”在文言中乃常用多义词,“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作动词“答应”解,而后者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诚意所动而出山,故“答应”中有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郑重,译为“许诺”更恰当,2004年上海毕业考“遂许先帝以驱驰”之“许”的标准答案是“答应”和“同意”,我认为此处“同意”极不恰当,写《出师表》时诸葛亮已做了蜀汉之相,且刘备已逝,诸葛亮尊称其为“先帝”,前文历陈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于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此处如果译为“我于是同意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这是否符合诸葛亮此时的身份和说话的环境?;“杂然相许”之“许”译为“答应”就不如“同意”恰当,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持,“杂然”表明发表言论的家人多而踊跃,若在“同意”与“赞同”“赞许”之间选,我认为后者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怎样辨析在不同语境中恰当选择多义项是教学难点。
辨析近义词须对原文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坚信方法三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汉语言优越性之一即“灵活”。近年来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过初中和高中对“灵活”释词的能力要求应有区别,初中可规定必须掌握的常用词,高中再扩大常用词量。目前没有考纲,教师也可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归纳。
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学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课下均有注释,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故掌握了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学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种情形:一、通假的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先秦典籍常用,后世亦习用;二、不常见,课外文言尤少见。如“便要还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之“徧”同“遍”,“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则属个别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古文默写要求学生尊重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照原文默写,但按照现汉较成熟的词语标准衡量,通假字即错别字。初中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正确书写现汉词语的能力较差,强化通假字极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因此我认为初中学生了解古汉语发展过程中曾存在通假现象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作为考点,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见的几个。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
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儿女”,“无论”即“不要说”;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不拆开解释;如“牺牲”专指祭祀之猪牛羊,别于今义;“白丁”指无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转义,如古指眼泪的“涕”现指鼻涕,“走”古义为“跑”等。初中学习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在于了解汉语演变规律,不一定熟记,高中都可不列为考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语文卷中凡考查课内文言释义,不标明出处。若说考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写题已经考查了,释词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考查?何况有些课文不要求背诵,如“明烛天南”之“烛”,“不能名其一处”之“名”,“王即购之千金”之“购”,分别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清代林嗣环《口技》和晋代干宝辑录的《搜神记》,均不背诵,且此处释义均非现汉中的常用义,或是词类活用,或是词义引申。学生若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无上下句判断语境,准确释义很难。这有违学古代汉语“积累词语,活学活用”的目的。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学习文言文就在于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打通,背诵名篇是必要的,但词语教学一定给学生方法,教学生去总结认识一些古汉语规律,现在最起码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学大纲的细致化,避免教师“大海捞针”的盲目式教学。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
(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触龙说赵太后》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陈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 《左传•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病梅馆记》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阿房宫赋》
(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治丧 《史记 滑稽列传》
(7)文嬴请三帅。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秦晋崤之战》
(8)邴夏御齐侯。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左传•成公二年》
(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脉,为……诊脉 《三国志•华佗传》
(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
(11)君子死知己。死,为……而死 陶渊明《咏荆柯》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句,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以战?” 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 意思是凭什么作战?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语文文言文专有名词,求大神解释~
文言文专有名词分为四类:人名、地名、官职、年号。
“文”在古文里的意思
◎ 文 wén 〈名〉(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2) 同本义 [figure;veins]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 人物传记中的专有名词
00一、 人名 00(1)皐陶(yáo):传说中的夏初人。00(2)墨子,又称墨翟(dí)。00(3)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又称伍员(yún)。00(4)魏其(jī),大将也。(《报任安书》)00(5)是时,侍医夏无且(jū)(秦王随从医官)以其所奉药囊提(dǐ,投击)轲。(《荆轲刺秦王》)00(6)还有禽...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专有名词理解:居:表示“居住”。走:在特定语境中,如“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意指“跑”。数字与次序:再:在“一股作气,再而衰”中,说明“第二次有气力,之后衰弱”。地理与建筑:池:在“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中,强调“护城河并非不高”。注意这里的“池”指的是护城河,而非...
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 “文”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1.事物错综复杂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
文言文常见地理名词
1. 【文言文中的固有名词指哪些】 如何排除文言文中专用名词的干扰?这里说的专用名词是指人名、地名、官职和典章制度等.一、官名只要记住了与官名相关的动词,就能辨认出一大批官职.1、表示授予官职的有:拜、授、除、征、辟、补等2、表示调动的有:徙、转、调、改等3、表示升迁的有:迁、擢、拔等4、表示贬...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言文
1.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文言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而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甲骨文:殷朝和周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有实物可证的最早的汉字。隶变:文字学上指篆书改写成隶书的经过。词义缩小:指一个词的意义古义大于今...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分别有什么作用?
实词做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做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和“方位名词”等.1、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
梁亭夜灌瓜经典文言文赏析(梁亭夜彦光文言文翻译)
《梁亭夜灌瓜》经典文言文赏析如下:一、故事梗概 梁国大夫宋就在担任边境县令时,面对梁楚两国边亭因种瓜产生的矛盾,采取了以德报怨的策略。当楚国边亭的人嫉妒并破坏梁国边亭的瓜时,宋就非但没有报复,反而让梁国边亭的人每晚偷偷去浇灌楚国边亭的瓜。最终,这一行为感动了楚王,促使梁楚两国...
文言文中“尚”都有什么意思
尚在文言文中只有一种意思:作副词,还;仍然 尚拼音:shàng 释义:1、尚小。尚未。尚不可知。2、尊崇,注重:尚武。尚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3、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尚。时尚。4、矜夸,自负:自尚其功。5、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