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
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大,因为相比于四十多年前的汉中之战,此时的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更加明显,魏国国力日益强盛而蜀国则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说汉中之战刘备还有与曹操一战的实力,甚至可以主动发起对曹操的进攻,那么此时的蜀汉甚至连防守都难以为继了。
魏国三路大军攻蜀,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沓中屯田的姜维了,作为此次攻蜀的最高指挥官,邓艾决定亲自对抗姜维,可是令邓艾没有想到的是,姜维因为担心剑阁安危,他并没有与邓艾纠缠,而是直接退守剑阁,剑阁是汉中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此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守住剑阁便可保成都安危,邓艾没有想到姜维能全身而退,毕竟姜维的后路还有诸葛绪,可是令邓艾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诸葛绪被姜维设计所骗,没能成功阻击住姜维。所以当姜维退守剑阁的时候,邓艾的内心是有些崩溃的。
但是只会崩溃不会思考的将领算不上名将,而邓艾毕竟是三国晚期一代名将,大军既已出动,他可不会轻易丧失信心,既然剑阁有姜维据守,打通剑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只有另想他法,名将之所以是名将,就在于名将不会因循守旧抱守残缺,而是会根据战场的形势不断地做出改变,在不利的局面下以奇取胜。曾经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既然剑阁不通,那就另寻别路。
邓艾的计划是,由钟会进军剑阁,牵制住姜维,自己偷渡阴平,直取涪和绵竹,最后兵临成都城下,最终亡蜀。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的想法是,当自己率领大军偷渡阴平成功的话,驻守剑阁的姜维就骑虎难下了,继续守剑阁则成都不保,弃守剑阁则钟会的十万大军会源源不断的驰援邓艾,最终还是不免失败。但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邓艾能否偷渡成功,因为摆在邓艾大军面前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那时候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能称之为道,大家试想一下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连他都没有想到魏军能偷渡阴平,可见当时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足为虑,那么阴平小道究竟有多难走,以至于连姜维都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可以从邓艾实际行军的情况中去体会: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三国志》里的这段记载并不难理解,邓艾的三万大军凿山劈林,有的地方还要攀援而下,这样的道能称之为道吗?邓艾以“邪径”称这条路,小编认为很恰当。
小编认为,当魏军面对这条“邪径”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沮丧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想过能成功到达,而蜀军也没想到,所以当邓艾率领的三万大军出现在江油的时候,蜀军以为那是天兵天将下凡,没做任何抵抗便弃守投降,随后邓艾大军进击涪城,后主刘禅急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支援涪城阻击邓艾,但诸葛瞻行动迟缓,没有及时守住涪城,致使这一险要之地失陷,诸葛诞不得不退守绵竹。
绵竹是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诸葛瞻以逸待劳兵力也在邓艾大军之下,但最终绵竹一战,诸葛瞻还是战败而忙了,最终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很多人不理解,诸葛瞻为何会战败,毕竟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可是诸葛瞻并没有遗传他父亲的智慧,这从他的此次作战表现中就能看出来,首先诸葛瞻奉命出兵的时候,随军的黄崇等人强烈建议他急行军抢先守住涪城,可是他没有。
最终让邓艾早先拿下,随后他没有固守绵竹而是主动出击与邓艾决战,虽然邓艾大军过阴平小道后已成疲兵,且兵力损失非常大,三万大军最多只剩下一万,但江油投降后,这支疲兵已经得到极大补充,况且这支部队不仅是疲兵还是一支不得不背水一战的绝兵,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誓死而战,而且诸葛瞻的实际兵力也并不多,当时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余人,除去驻守各地,成都和姜维手中的兵力,能够供诸葛瞻调动的兵力最多一万,因此双方的兵力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在士气及主将计谋能力上,蜀军都远不及魏军,而兵力蜀军也并不占多少优势,所以诸葛瞻败亡已成定军。
邓艾成功打到成都城下,可能有的人对此产生疑惑,姜维去了哪里呢?其实姜维一直被钟会困在剑阁,由于邓艾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姜维的后方,所以当姜维得知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并击败诸葛瞻后已为时已晚,因此姜维不得不撤出剑阁,为避免被前后夹击,他率部退到巴中,而钟会则派人继续追击姜维,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才不得不向钟会投降。
以上便是魏灭蜀之战以及诸葛瞻为何会败亡的经过及缘由。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
但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邓艾能否偷渡成功,因为摆在邓艾大军面前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那时候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能称之为道,大家试想一下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连他都没有想到魏军能偷渡阴平,可见当时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足为虑,那么阴平小道究竟有多难走,以至于连姜维都忽视了它的存在?我...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邓艾偷渡阴平的部队人数并不少,可能还超过了诸葛瞻的兵力,而且在战斗力和指挥能力上来说,魏军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诸葛瞻败了很正常。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增加自己威望,决定向蜀汉发起进攻。司马昭命钟会率主力10余万攻打汉中,而邓艾率军3万进攻沓中,牵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
对于邓艾来说,在偷渡阴平后,其率领大军可谓疲惫不堪了,与他对战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的是蜀汉御林军,且人数多于邓艾。那么,为什么邓艾可以击败诸葛瞻呢?主要原因有下。(1)出兵占奇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63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
<三国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到达摩天岭后只剩2000多人,请问这区区2000人...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邓艾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巧妙地偷渡阴平,历经艰险到达摩天岭。当时,他的部队人数已经大幅减少,只剩下大约2000余人。那么,这区区2000人究竟是如何攻下富饶的成都的呢?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历史事实的误解。小说中提到的邓艾带领五万大军偷渡阴平的说法,实际上可能并不...
《三国演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众多,其中包括哪些?
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之战官渡之战原因如下:第一,袁绍选择的时机不对.此前曹操东征徐州时,袁绍未能抓住机会偷袭许都.而在曹操征徐州后选择发动战争,这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战争.第二,因为曹操人少,袁绍应采取数道并攻的策略进攻多线进攻.而袁绍只有一条战线,等于在一棵树上吊死.故而战略错误.第三,曹操在此之前...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选择绕过小地方直奔首都
一、部队的“行走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打仗,没有今天有这么多的军事高科技,而且还没有车子、飞机都是靠双脚走到目的地的。所以几万甚至更多的部队一起行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场面,要是从大路走的话,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敌军发现,敌军知道了我们的武器装备还有部队人数,这样一来我们就...
查三国演义中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
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6:绵竹之战:邓艾《中国战争史》认为邓艾率精兵一万入阴平道,行七百里无人险地应该有所损失,所以说不足万人。 诸葛瞻:万余人。蜀国从此灭亡《三国志·邓艾传》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至少4个);
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
邓艾率领的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其实姜维一直被钟会困在剑阁,由于邓艾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姜维的后方,所以当姜维得知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并击败诸葛瞻后已为时已晚,因此姜维不得不撤出剑阁,为避免被前后夹击,他率部退到巴中,而钟会则派人继续追击姜维,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才不得不向钟会投降。以上便是魏灭蜀之战以及诸葛瞻为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