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翻译成汉语
意思是:百姓富足,您不会不富足, 百姓不能富足,您也不会真正富足。
出处:春秋 孔子 《论语·颜渊》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扩展资料:
创造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主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出自《论语.颜渊》,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扩展资料:
儒家“富民”思想拓展
儒家把传统的富民观点,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经济理论。孔丘提出“足食”、“富而后教”的论点,把充裕人民的物质财富作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财,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
他把人民的富足看作是政府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这就是著名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的财政思想。孔丘的富民思想在中国长期成为传统的教条,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轲与荀况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轲的富民政策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他的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是制恒产、兴井田、给每农户五亩宅、百亩田,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荀况继承了早期儒家不与民争利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了治国必先富民的意义。他批评统治者好利聚敛是“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并分析了财富分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荀况把民富与国富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对儒家的富民思想作了总结性的阐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该句出自《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税收制度,即收取农业收成的十分之一的农业税。
得与失,多与少,都是相对而言的。百姓富足了,君王才有可能从百姓那里获取更多。若君王不体恤民情,不顾及百姓生计,百姓生活尚不能自保,又如何可能去拥护君王?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有若此言正体现了其师孔子“仁者人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长期以来为之称道。
1楼翻得有点小问题
第一个足,与“丰”是一样的,是说富足、家有余粮
第二个足,才表示“知足”的意思,但这个意思并不是“足”这个词本有的,只是双关语境下才有这个意思
至于这个“孰与”,看起来很费解,索之上下文,原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则是“何得”之义
另外,再详细的上下文我也没去查了,没空,但你自己可以注意一下,“君”是不是指“君王”。如果这句话出自一篇文章(独白的议论),则指“君王”无疑;如果出自《左传》、《史记》等对话著作,则可能是指“您”的意思。
因此这样翻比较好:百姓富裕了,君王(或者“您”)何必不知足!
本来就是汉语,难道你写的是英文?
百姓感到富足,君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百姓都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富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翻译成汉语
百姓富足了,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该句出自《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税收制度,即收取农业收成的十分之一的...
“百姓足,君孰一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何解?
意思是:百姓富足,您不会不富足, 百姓不能富足,您也不会真正富足。出处:春秋 孔子 《论语·颜渊》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译文:鲁哀公问有若...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翻译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强调,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生活富足,那么国君自然也会富足。因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他们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所以,孔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致力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这样,当百姓富足时,国君自然也会从中...
翻译:百姓足,君熟与不足
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
民不足君孰与足出自哪里?
出自:春秋战国的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颜渊篇》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遇上闹饥荒的时候,国家国家的备用不足,怎么办...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子贡问政的全文翻译!!帮忙!!!~~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翻译 王鏊《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一文
百姓足君孰不足 明‧吴县‧王鏊‧应科举状元作 民国六十四年成功学教师魏开瑜讲授 学生彭元岐笔记 原典:论语‧颜渊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不足,如何?」有若曰:「盍彻?」曰:「二,吾犹不足,如何其彻?」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原...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及翻译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6、译: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 17、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
译: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对曰:盍彻乎!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注释】(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2)二:抽取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