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自性是什么意思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5-21
"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来……


2月24日 07:3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问题:人类必须依靠头脑意识,才能学习知识,去认识改造世界啊,以佛经而言,我们该如何面对头脑意识?

答:举个例子,你自己去体验。

黑暗之中,面前有一扇门。
要打开门,必须有钥匙。
于是你搜索自己的身上,找到很多类似于钥匙的东西。
摸索着,探索着,试验着,终于将面前的门打开了。

此刻你不得不相信,是手中的钥匙,打开了眼前的门。
此后你绝对会相信,只有找对了钥匙,才可以打开门。
钥匙对于开门,是必须的,离开钥匙就无法开门。

钥匙与开门,具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浅显易懂。
你绝对地,信任这种关系,你无法“不信任”开门必须要有钥匙,这个论点与逻辑。

注意,钥匙能开门,开门必须有钥匙。
这个事实现象,逻辑推论,所建立的基础,是——黑暗。

你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个场景:
此刻,你的头顶、身后,脚下、四面八方,都亮起了聚光灯。
聚光灯照耀中,你所处的空间内,没有半点阴暗,包括这扇门。
在明媚璀璨的照耀中,门,展现出它真实的样子。
原来,你面前只有,这一扇孤零零的门。
门的周围是空荡荡的,没有墙壁也没有房间,更没有门背后的通道。
仅仅是一扇,孤零零、独自竖立着的木门。

你可以随意地,从木门旁边擦身而过,也可以从木门下面钻过去。
你可以从任何角度,越过这道门,因为在木门周边都是虚空。

门,对于你的前行,根本构不成障碍。
请问,此刻,你用来开门的,这把钥匙有何用?

开门人比喻自我,钥匙比喻意识,木门比喻世界,前行比喻生存,灯光比喻觉性。

本性移离而有觉性,觉性眯盹幻生存在,存在以心灵感知呈现。
心灵感知,聚合六根色尘,在心愿与意识之间,投射出我们认知的世界。

心灵存在感的体验,投射出我们眼前的空间。
心灵对存在的觉知,投射出存在的形态演化。
也就是随空间移动,而幻觉形成了时间波动。
时间牵引心灵觉知,觉知被空间变化所牵引。

就形成了,在无尽深邃的,无限延伸的,时空交错之中。
能认知时间,感知空间的——心灵认知。
认知,是觉知的衣服;觉知,是认知的本质。

在浩渺无限时空中,心灵“觉知”,随着对存在时空,具体的细分体验。
而形成了无量细腻分别念,与无限细腻感知习气。
分别妄念牵引觉知,形成了认知的主观意志。
感受习气塑造觉知,形成了认知的感受体验。

认知,被主观意志带动,形成了“自我意志”。
认知,被感受体验固化,塑造出“自我愿望”。

因为“自我”,而有“我的”。
我们一生的命运,是自我所投射的“记忆”。

被“自我”心愿主观,所牵引的认知,就是人类所说的“灵魂”。
可以脱离身体器官,脱离大脑思维,而独立“存在”。

而我们所认为的“意识头脑”,仅仅是心灵“自我意愿”的,具体表达与延展。
因为头脑意识源自于心,所以我们无论思考什么。
在思维观念中,都带有认知记忆,与感知体验的成分。

比如说“望梅止渴”,比如说“杯弓蛇影”,比如说“疑邻盗斧”。
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任何观念,都受到心灵感知体验的左右。
而心灵体验感知,也会随意识形成的观念,有所改变有所增减。

而在心愿与意志之间,
传递信息,分析概念,体验感受,作出判断的“确认”,
就是“自我”。
自我,从根本上而言,是心灵迷茫的产物。
当心灵陷入黑暗,而有了在黑暗中,探寻生命存在的“心意”。

在身心黑暗的环境中,世界就真的成为了,障碍我们见证“自性”之迷幻。
或者说,意识思维是心灵愿望的延续。
意识对世界的思考,延展着心灵,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于是,站在世界大门前,摸索意识钥匙,企图开门的心灵。
试图以开门前行探索未来,来获取心灵维护存在感,持续性稳定支持。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点燃了内心深处,觉性原始之光。
觉光开启生命智慧,光明由内而外,普照我们的精神与肌体。
就类似于,在深沉黑暗之中,突然间从四面八方,点燃了无数一万瓦特的聚光灯。
强光普照中,黑暗昏沉消散,
智慧觉照中,世界有相无体。

于是,你会发现生命本身,可以不依赖,这个现实物质世界而存在。
就好像,在光明之中,你发现,眼前的木门可以随意穿越,并无阻碍你前行的自由。

此刻,开门的钥匙,就成为了无用之物。
此刻,被开启的门,本无取舍并无挂碍。
此刻,思索的意识,就成为了废弃障碍。
此刻,门前的自己,本来虚幻自在解脱。

光中无暗,是“空中无色”,在觉性普照中。
想要开门的心愿,探索门锁的认知,开启门的意识钥匙,以及被开启的世界之门。
都成为了有相而无体的“错觉”,错觉是正觉的“移位”。
在错觉之中,无有分别,不予取舍,落落清净,如如不动,即不可言说的“觉性”。并没有实有的觉性可以被“获得”。当错觉熄灭,幻觉本无生。本无生灭,本无沾染,本无来去,名正觉者。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您好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称佛性,万物具有。它具有四种特性:   1.自性之体为真如: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由于万物均有佛性,所以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因为佛性可产生出一切,所以佛性不执著于一切,因此,有人又将自性称为空、虚等。   2.自性之用为善良:佛性可产生一切,均不离它不执著于一切的本体,所以通常将自性的功用称为幻化、妙用。由于佛性“幻化”的原因,才使得万物在形象和特征上有所差别。   3.自性之性为忍性:自性的妙用必须在忍性(即顺从外界机缘)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不同的忍性(即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产生不同的妙用,不同的妙用体现出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因为自性具有忍性(顺从外界机缘),才使得自性之用不伤害其它事物,表现为妙用,即善良。   4.自性之体性用三位一如:自性的体性用是三位一如(三位一体),不分不离的,在体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性产生什么样的用。例如:风吹海面起浪,海面如自性之体,浪如自性之用,海起浪时的状态称忍,为自性之性。如果此时海不忍耐,而是与风作对,则海面就可能不会起浪,因此,海产生浪的行为对风来说是善的。风就叫海生浪的外缘,外缘简称缘,即客观条件。整个宇宙及宇宙之间的事物就是这样构成的。   上述四种道理,称自性之理。明上述四种道理为开悟

自性即自己的本源,本性。可以象初生婴儿的状态,但也不能完全用这个来形容。自性本来就具足,不因内外境而变化,只不过我们欲望等太多执着而蒙闭。六祖悟道时说过: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自不生不灭。既然众人本皆有,何必向外求。
如果按禅宗来说,你要被当头一棒。因为解释了,你就不会去悟理。解释了是人家自己所理解的说法,并不是你自己所能理解的。现在你只能算知道,但并不叫理解,更不能叫“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其实这些问题只能意会,关键是要悟道。
建议多看达摩和六祖。

自性即是佛性,即是真心,即是心、佛、众生之本来面目,众生迷之则轮转,诸佛悟之自在。
真心是指一切万有的本体,自性是指这个本体的性能!

简单的说,
自性就是“没有自性”!
这就是慧能的“本来无一物”!!

禅宗有“见性成佛”、“明心见性”的说法,
所以很多人认为找到意识后面的那个“镜子”就是成佛了,
以心为镜子,以心为“实体”。
六祖告曰“明镜亦非台”,镜子也没有自性,也是因缘和合。

人,
最外层的肉体是因缘和合,
内层意识也是因缘合成,
意识后面那个也是因缘和合。

所以,自性,就是“没有自性”,只有依赖本体,故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十方诸佛、众生的归宿,因为诸佛非佛、众生非众生,都要“南无”!!

若认为有“自性”,便有“我”,就有烦恼,“痛则不通”;
一切无自性,便是无我,都是因缘和合,故无烦恼,“通则不痛”。

你懂的~~~

佛经中的自性是个词语 个是文字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性呢
自性不是语言 不是文字 不是思维 不是推理 也不是判断和命题 仿佛好 仿佛坏 仿佛远 仿佛近 不染一切 却能生一切 如空谷回响 如响应声 本来平等寂静 却又纷纷扰扰
你问什么是自性 你就是自性 、
自性生万法 无法不自性 自性无从来 因妄故有见
自性能生出天宫和地狱 自性能创造如来与凡夫 自性能生出银河与星辰 自性又能平等对待墙角草
自性画工师 能画诸世界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画 若人能如是观察 如是了知 我说此人名真见自性。

佛经中自性是什么意思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称佛性,万物具有。它具有四种特性: 1.自性之体为真如: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由于万物均有佛性,所以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因为佛性可产生出一切,所以佛性不执著于一切,因此,有人又将自性称为空、虚等。

什么是自性?
在佛经中,"空"字意味着"没有",且是绝对意义上的无。"自性"指的是自己的存在、自身的本质,与"无我"相对。有自性意味着存在,无自性即不存在。缘起描述一切事物由条件聚合而成的本质。真正的缘起在于心识的运作规律,而非物质实体的简单组合。“空”与“无自性”强调的是事物的非实体性,即一...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自性在不同的经典,有着不同的意思,具体看整句话的意思。比如“法无自性”,这个自性表示的是自我,独立存在的意思。“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就因该解释为:法界本自具有的法性。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

坛经中 六祖一直说的自性指的是什么呢?
    师兄:坛经中 六祖一直说的自性指的是什么呢     师父:这个自性就是《波罗密多心经》的“诸法空相”,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心态,那个心态就是《无量寿经》的“清净平等觉”,那个心态就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何为自性?南无阿弥陀佛
自性就是真心、真如、本性、本体、佛性、法性等。自性的样子就是慧能大师见性后的报告,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万物,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万物的本体就是自性。自性是法尔如是,再不能说是由其它东西而来。万物自身没有自性,都是依它...

"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本文将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各家所说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

何为自性?南无阿弥陀佛
7. 佛在经中告诉众生,宇宙万物,就是由自性生出来的,我也由自性而生,这个自性就是如来,就是佛,就是佛性,它具足真、善、美、纯、爱、清静、慈悲、正觉。自性无生无灭,圆满无缺,在佛的四土中(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自性之 ...

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常用于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

何为自性?南无阿弥陀佛
佛在经中告诉众生,宇宙万物,就是由自性生出来的,我也由自性而生,这个自性就是如来,就是佛,就是佛性,它具足真、善、美、纯、爱、清静、慈悲、正觉。自性无生无灭,圆满无缺,在佛的四土中(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自性之土,只有这个土不生...

佛教中讲到自性,一个人的自性会不会变?
不会。自性,就是佛性,是不生不灭的。《六祖坛经》中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生不灭”